那個時候的呂向陽年紀太小,甚至連現場都沒有去看過,呂向陽對七年前的事情一知半解。呂向陽隻知道自己的姐姐被人殘忍的殺死了,可卻不知道是因為什麼,被誰,甚至連呂知秋是在什麼地方被殺的都不知道。
但是呂向陽知道自己的姐姐有一個好閨蜜,他還五六歲的時候,曾經見過這個姐姐的好閨蜜。可能孩子是最敏感的人,或許在那個時候,呂向陽就知道了薑曉春是喜歡著自己的姐姐的,薑曉春是愛著自己姐姐的。
於是呂向陽開始調查薑曉春,在這過程中,呂向陽知道的事情越來越多。終於有一天,呂向陽得到了那個手機。而在調查的過程中,呂向陽逐漸發現薑曉春或許也在準備著複仇。於是在這個時候,呂向陽逐漸有了一個計劃,有了一個借刀殺人的計劃。
作為一個未成年人,作為一個還在上學的人來說,如果自己貿然離開,別人一定會懷疑的,自己的父母也一定會出動全力來尋找自己。而作為一個凶手,這樣實在是太招搖了,呂向陽決定不這樣做。
於是他將手機放在了薑曉春的門前,薑曉春得到了這個手機之後,終於要開始自己的計劃了。
而薑曉春還不知道,這一切都被呂向陽看在了眼裏。
這一切都是我的猜測,而我也實在弄不明白,薑曉春這麼聰明的人,難道就真的沒有懷疑過這件事情麼?一個手機平白無故出現在了自己的門前,薑曉春就不想著去調查一下,就直接甘願這樣去做了麼?
這不太符合一個人看到一個手機的第一反應。而薑曉春看到了這個手機,看到了呂知秋的圖片,一定知道這是有人故意的。
我猛地拍了自己的腦袋一下,我怎麼就沒有想到呢,這麼明顯的一點我怎麼就沒發現呢。我想當薑曉春看到了這個手機,看到了手機上的圖片之後,就大概明白了這究竟是誰放在這裏的了,於是薑曉春才決定行動了。
因為薑曉春明白,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希望能夠為呂知秋報仇,而這個世界上如果還有這個人的話,那麼就一定是呂向陽,而不會有其餘的人了。恐怕薑曉春第一時間明白了這一點,才會著手去做。
而這是兩個人之間最心照不宣的一個標誌性的舉動,或許從那一刻開始,兩個人就明白,他們並不是孤獨的。然而在案子的最後,薑曉春還是選擇了自己把所有的一切都背起來。因為薑曉春明白,如果這件事情自己不去做的話,用不了多長時間,呂向陽也會親自去做這件事情。
而如果一定要有人做,一定要有人要殺人,一定要有人伏法的話,那麼這個人隻能是薑曉春,她不希望呂知秋的弟弟呂向陽也死去。
我突然明白了薑曉春最後在山坡上看我的那個眼神,我之前認為那是無奈和悲傷,是在被我們戳破了謊言之後無奈選擇自殺的複雜心情,可是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這是一種解脫的眼神,是一種終於結束了的眼神。
而或許薑曉春一直都在等呂向陽長大的這一刻。
這樣之後,呂向陽才能真正的放下自己姐姐的事情,而薑曉春也終於能夠追隨著呂知秋離去了。
於是一切到薑曉春那裏就結束吧,這或許是薑曉春要自我毀滅更重要的原因。有人為這件事情負責了,可以不調查下去了。我不明白這是不是薑曉春的第三重謊言,可我心裏卻偏向於肯定。
如果鄧雪梅的死不能停止調查的話,自己的死或許就可以了。誰會想到,薑曉春的背後還有一個呂向陽呢。
有很多時候,我都不明白愛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呂向陽為姐姐報仇是不是愛呢,薑曉春寧願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呂向陽,這算不算是愛,甚至梁梅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去調查凶手這算不算愛呢?
可如果都是因為愛的話,為什麼愛會導致殺人呢?愛難道不是世間最美好的感情麼?
還是愛和恨根本就沒有誰高尚誰肮髒一說,都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呢?
而我已經知道了這一切都是呂向陽策劃的,可呂向陽的的確確沒有殺死一個人。那麼我現在要做什麼呢,是把我的猜測當成是一個故事來遺忘,還是找到呂向陽將這一切公之於眾呢?
我又該如何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