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山穀位於45號和46號哨所之間的南部山脈上,是孔雙早在戰鬥前就選定的撤退路線。南部山脈從東南方向的大海邊起步,一路向西北方向逶迤而去,穿過46號哨所,直到45號哨所,與方加山脈會合。整座大山長約1000公裏,縱深達100多公裏,處處山峰聳峙,溪穀縱橫。30號、45號、46號和50至52號哨所是當時三團的駐防區域,所以孔雙對這個區域的地形相當熟悉,幾乎每處山山水水都料熟於胸。那條山穀就是在勘察地形時的意外發現,長達二十餘公裏,最窄處卻僅僅十來米寬,穀裏麵落差極大,往往走不了幾百米,就是一處瀑布飛流,當時還在穀口設了個小哨卡。
這所以選擇這個山穀,是因為穿過山穀,再翻過四座小山頭,就是一片小壩子,最大的大約四平方公裏,小的也有差不多一平方公裏。這些壩子在高高低低共十八座山峰的環繞下,並不顯山露水,倒有五六口山泉汩汩流淌,彙成小溪流入那個山穀。孔雙說,他發現這個地方後,曾經親自坐基地陸航的飛機在這塊空域超低空偵察,根本無法發現這些並不算小的壩子,因為這裏的天空,總是霧氣蒸騰,終年不散。
按孔雙的計劃,這裏今後就是三團的家了,就是因為夠隱蔽,夠險要,而且還夠方便。這裏,距西部的丘陵地區不足四十公裏,機甲一個小時就可以出山,到東部的方南平原,也隻有七十公裏路程,可以在兩個小時之內抵達,不管向東還是向西,都可以在一天之內,完成八百公裏內一次戰鬥並撤回。深處大山之中,空中無法偵察,地麵難以滲透,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山寨。
一到這裏,武前就喜歡上了這個雲霧繚繞的地方。對於獵豹之類的獸型機甲,山地其實比平地更能發揮戰鬥力,當然,也更檢驗機甲戰士的操作能力和身體素質。昨晚的戰鬥中,三連的表現可圈可點,可仍然損失了一台機甲,所以武前還是覺得,戰士們的戰術動作仍然不夠熟練,配合仍然不夠默契,銜接仍然不夠緊密,因此決定找機會,對三連再進行一次強化培訓。而這個山穀和山寨,恰好為他的培訓計劃提供了最好的場地。
營地很快就建了起來,其實也稱不上營地,不過就是戰士們把隨身的帳蓬支了起來而已。三連的駐地和防區是山穀入口處的兩個山頭,山頭的射角,正好覆蓋從山穀向上走長達一公裏落差達五公裏,寬卻不足二百米的坡地,其中,還有兩處十米高的躍層帶。隻要卡住了這裏,敵人就是一個師,也別想從這裏強行通過。部署了防務之後,武前就督促著部隊,在這條斜坡上,反複練起了衝鋒與反衝鋒。
對昨晚三連的戰鬥,孔雙倒是充分肯定的。參戰部隊中,三連戰功最大,戰損卻最小,尤其是最後對七個敵裝甲連的戰鬥中,凶猛的突擊和近身格鬥,成為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因素,這也是戰鬥結束後,他支持武前打掃戰場的原因。如果手下的全是獵豹改,他就敢以兩個營,單挑沃克林人一個團。
機甲改裝很順利,兩個營和團部的維修兵足足有上百個,有現成的樣本,現成的零件,他們隻花了兩個小時,就完成了團直屬連的機甲換代。孔雙親自下場試駕了一回獵豹改,體驗了極速快感後,又把“星辰淬練術”挖了過去。按他的話說,沒達到機師實力的戰士,根本發揮不了獵豹改十分之一的實力,有新機甲,就得有新戰士。
武前還是第一回聽到機甲戰士也有等級之分,趕緊著實請教了一回才弄清楚:從人類進入宇宙時代起直到在三百年前,由於能量武器還沒普及,機甲近身格鬥一度主宰戰爭進程。為此,機甲戰士被分成了機甲學員、機師、高級機師、特級機師、王牌機師五等,區別的標誌就是手速,每秒十五動為學員,二十動為機師,四十動為高級機師,六十動為特級機師,八十動及以上為王牌機師,為了配合手速練習,各國還專門開發了一係列體術,這個星辰淬練術也是當時有名的頂級體術之一。
遺憾的是,後來壓縮能量塊和能量武器得到普及,憑借一箱200升的壓縮能量塊,一架軍用製用中型機甲能長途奔襲四千公裏,並以每秒十發的速度連續發射5萬發30毫米口徑能量炮。這一舉改變了機甲攜彈量過少的難題,也使機甲火力網朝著不怕浪費的方向無限發展。由自動火控係統操縱的火力,實現了單位空間內,攻擊力度的最大化,更使得機甲戰士無限平民化。在三百年前的一係列局部戰爭中,無數曾經傲嘯一時,卻又腦筋沒轉過彎來的王牌機師,就倒在一群群連機甲學員都不是的機甲戰士的火網攔阻射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