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保證完成任務”:卓越的戰鬥力在執行中練就 (3)(1 / 3)

在2號陣地上,戰士們看到敵軍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他們見人就打,不分你我。在前麵不遠處的一個彈坑裏,敵人築起了簡易工事,20多個敵人,3挺重機槍、4挺輕機槍在不停地掃射,誌願軍被壓製住不能前進。這時,突擊班的副班長李忠先帶上兩個爆破筒,在戰友的掩護下接近了敵人的火力點,直接跳進工事,拉響了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

“在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舍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15軍戰後編撰的《抗美援朝戰爭戰史》中這樣寫道,僅7連,就出了一個“一級英雄”、3個“二級英雄”。

在戰鬥尾聲,7連還剩下8個人。上麵要求他們撤退,換人來頂替,大家都不願意撤。體力已經透支的連隊,開始為後援部隊運送物資,一直在戰場上堅持到最後勝利。

戰鬥結束那天,在一個安全地帶,連長張計發帶著另外7名戰友,開了一個隻有8個人參加的連隊總結會。

由此戰鬥一角,我們便可看出戰爭的殘酷性,解放軍戰士隨時都要做好“打硬仗”的準備,為取得“好戰果”而奮鬥。如果沒有取得勝利的結果,一切付出都是白費,人民的期望將落空。用張計發的話說,那時“根本沒覺可睡,滿腦子就想著打勝仗”。大家都知道,結果是最重要的,所有的苦、所有的累都是為了勝利的結果。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解放軍擁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的原因:“結果”是大家共同的追求,在奔向結果的道路上,很少有人會喊累,很少有人會計較自己得到了什麼,很少有人會念叨“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因為所要的結果是一致的,成員具有不知疲倦、不畏艱辛的拚勁,工作執行得完美到位也就不足為奇。

工作中,老板關心的不是出現了什麼問題,應當怎樣去解決;他們關注的隻是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有沒有一個確定的結果。在這裏,很多人有一個思想上的誤區,認為自己隻要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務,就是創造了業績,得到了結果。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任務隻是結果的一個外在形式,它不僅不能代表結果,有時還會成為我們工作中的托詞和障礙。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要明白一個基本的不等式:完成任務≠創造結果。

領導讓小劉去買書,小劉先到第一家書店,書店老板說:“剛賣完。”之後他又去了第二家書店,營業人員說已經去進貨了,要隔幾天才有。小劉又去了第三家書店,這家書店根本沒有賣的。

快到中午了,小劉隻好回公司,見到領導後,小劉說:“跑了三家書店,快累死了,都沒有,過幾天我再去看看!”領導看著滿頭大汗的小劉,欲言又止……

買書是任務,買到書是結果,小劉去實踐任務,去沒有得到結果,也就是說,他有了苦勞,卻沒有功勞。而公司要靠結果生存,靠功勞的疊加來強大,沒有結果,一切都是空談。其實,要結果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隻要動一下腦筋,就可以想到許多好主意,如小劉買書,至少有三種方法可以保證他完成任務,拿到結果。

方法一:打電話給書店,確定哪一家書店有這本書,再去購買。

方法二:上網查找這本書的信息,向網上書店訂購或直接聯係出版社郵購。

方法三:到圖書館查是否有這本書,如果有,就問領導願不願花錢複印。

這三種方法都可以保證小劉得到書,但他沒有這樣做,就因為小劉沒有將“任務”和“結果”分清楚,隻停留在完成任務(去買書)的階段,而沒有考慮結果(買到書)。而且他的頭腦中也沒有“結果思維”,不了解執行的最終目的是要一個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