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軍事過硬—做一名業務排頭兵 (2)(1 / 2)

楊元慶30歲的時候已經是聯想微機事業部的總經理了。他在聯想最困難的時候臨危受命,從整個聯想挑選了18個業務骨幹,組成銷售隊伍,以“低成本戰略”使聯想電腦躋身中國市場三強,實現了連續數年的100%增長。

楊元慶在巨大的壓力下也不肯妥協,讓聯想的老一代創業者不太舒服。他被柳傳誌當著大家的麵狠狠地罵了一頓。柳傳誌在罵哭楊元慶後的第二天給他寫了一封信:隻有把自己鍛煉成火雞那麼大,小雞才肯承認你比它大。當你真像鴕鳥那麼大時,小雞才會心服。經過不斷“折騰”,楊元慶最終被練就成了一名經得起任何壓力的“鐵人”。

在很多企業裏,成長越快、晉升越快的人,都是那些像楊元慶一樣能夠在不同的崗位上經受住考驗的人。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在不同的崗位上工作,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那就選擇“多做一點”、“多學一點”來彌補吧!

成才的過程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隻有擁有勤奮、不怕挫折的精神,才能在工作中時刻努力、任勞任怨,用心思、想辦法不斷地提高工作水平,並從工作中獲得享受。

上天能駕機,下海能操艦:要勝任自己的工作

人們常把井岡山和長征比做革命的搖籃。有人是這樣描述的:“幾個仁人誌士為了崇高的理想雲聚旗下,彙集大批鬥大的字認不了一籮筐的放牛娃、燒窯工。”打趣的比喻是:“幾個書生統領一群泥腿子拿著大刀、梭鏢鬧革命。”

但就是這樣一支由“放牛娃”、“泥腿子”組成的部隊,在無數敵人麵前,從不畏懼,不僅錘煉出了解放軍特有的軍人素質和英雄品格,更有無數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成為“上天能駕機,下海能操艦”的多麵手,靠的就是不斷地學習。紅軍長征途中,為了改變大部分戰士都是文盲的狀況,張聞天發明了“看後背”的學習方法。當紅軍成一路縱隊前進時,戰士們在背上都掛塊白布,上麵寫著漢字。他們邊走邊認字,許多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學到了知識,丟掉了文盲的帽子。客觀條件和自身條件,決定了紅軍如果不學習,就不能很好地作戰,就不能生存。

1946年夏,國民黨第54軍從青島登陸,進攻山東解放區。時任山東軍區警備四旅八團射擊隊排長的魏來國,率全排在南泉車站東邊的藍格莊頑強阻擊敵人。他的槍法非常準,戰鬥結束一統計,魏來國共發射135發子彈,打倒了110個敵人。1947年4月,已經成為七十七團四連連長的魏來國,奉命在蒙陰白馬關阻擊敵人。魏來國指揮全連憑借險要地形,像一顆顆釘子釘在陣地上,尋機準確地打擊敵人。這次戰鬥,魏來國他們連共打退敵人7次衝鋒,打死、打傷敵人500多名,其中魏來國一人打死、打傷敵人92名。

喜訊傳到山東軍區司令部,許世友司令員十分興奮,他號召全區開展向魏來國、向四連學習的活動。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知道後高興地說:“魏來國的事跡告訴我們,隻要我們的戰士有高度的覺悟、精湛的技術,我們的劣勢裝備就一定能戰勝國民黨的優勢裝備,最終取得勝利。”後來,陳毅司令員向毛主席彙報華東野戰軍的工作時講到了魏來國在藍格莊阻擊戰中135發子彈打倒110個敵人的事跡。毛主席笑道:“一個人就消滅了敵人一個連,了不起,了不起啊!全軍官兵都像魏來國這樣,解放戰爭的時間將大大地縮短。”

為什麼一把很普通的槍到了魏來國手裏就變得這麼威力無窮,令人聞風喪膽?答案很簡單:他專業過硬,能夠勝任自己的工作。

在現在的職場上,不管你從事的是哪種行業,沒有知識和技能是可怕的,不繼續加強知識和技能的深化更是可悲的。因為這意味著你將喪失繼續前進的動力,意味著你很難對周圍不斷發展的事物進行理性的分析和理解,意味著你將失去人生的方向,逐漸被更多掌握新知識和擁有新技能的人所取代。

一家汽車修理廠的職工都是從鄉村裏來的一些小夥子,平常大家工作之餘就在一起喝酒聊天。一天,他們當中來了一個“傻子”,他並不是真的傻子,他除了完成正常的工作以外,還總是泡在幾輛教練車裏,東拆拆西動動,而大家出去玩樂的時候他卻無動於衷。

“幹什麼啊?兄弟,難道你想自己開個公司造這玩意?”一個夥計問他。

“傻子”隻是笑笑,並不說什麼,沒兩個月,“傻子”就已經學完了關於汽車維修的所有知識,被提升為經理,薪水是那些“聰明”的小夥子的幾倍。

“傻子”並沒有滿足,而是繼續學習汽車製造的其他知識,並自學外語,每個月還自費去總部參加培訓。

又過了半年,“傻子”成了總公司家用汽車生產設計部門的主管。兩年以後,“傻子”自己的公司上市,並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什麼讓一個人從一個小夥計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是不間斷的學習,讓他變得更專業,更優秀!

在這個極速前進的時代,有許多外在的力量將我們擊倒。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完善自己、不斷充電、爭取更多的實踐機會就顯得尤為重要,切勿忽視這些不起眼的機會。這樣在變故麵前,才會不畏變局,不至於“六神無主”、毫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