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同誌們,衝氨:要有勇於拚搏的精氣神 (2)(1 / 3)

不拋棄,不放棄:麵對挫折,毫不氣餒

挫折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成功學大師卡耐基告誡人們,挫折是在所難免的,重要的不是絕對避免挫折,而是要在麵對挫折時采取積極進取的態度。麵對挫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是善於尋找規律和總結教訓,尤其是敗仗,一定要知道失敗在哪裏,學費是不能白交的。

1934年11月長征途中發生的湘江之戰,是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這次戰役中,紅軍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誌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湘江一戰,是紅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血的事實,宣告了“左”傾教條主義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使廣大紅軍指戰員對王明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換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這一仗的直接結果,是促成了不久後召開的遵義會議。在遵義會議上,中央軍事委員會對五次反“圍剿”以來紅軍的軍事戰略和軍事方針進行了檢討和總結,徹底宣告了以李德為首的教條主義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證明了以毛澤東等為代表的有中國特色軍事戰略的正確,並確立了符合中國實際的組織路線和軍事路線。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曆史學家甚至這樣認為,湘江之役,紅軍是“大勝顯敗”——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失敗,相反,迎來了一連串的勝利。

人在職場,有時很風光,無人能比;有時卻要苦苦撐持暗無天日的境遇,於是人和人的區別便產生了。遇到失敗就放棄的人注定隻能做職場上的旁觀者,而隻有那些把失敗當做墊腳石,永遠不屈服的人才能成為職場的主角。真正的強者永遠不會氣餒,不管完成任務的道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他一定會克服困難,朝自己的目標奮進。

1938年,本田宗一郎還是一名學生,就為了研究製造心目中理想的汽車活塞環而變賣了所有家當。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一心一意地期望早日把產品製造出來,賣給豐田汽車公司。為了繼續自己的工作,他甚至變賣了妻子的首飾。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產品終於研製出來了,並且被送到豐田公司,但卻被認為品質不合格而打了回來。為了獲取更多的知識,以便能製造出合格產品,他重回學校苦修了兩年。終於在兩年之後,他贏得了豐田公司的購買合同,實現了他長久以來的心願。但是此後一切並沒有一帆風順,他又碰上了新問題。二戰時期日本一切物資緊缺,政府禁賣水泥給他建工廠。

本田宗一郎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抱怨上天的不公平,他相信他一定會成功。與其把時間浪費在找理由和抱怨上,不如加緊行動,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新辦法。最後他決定另辟蹊徑,和工作夥伴一起來研究新的水泥製造方法,終於建好了工廠。戰爭期間,這座工廠遭到美國空軍的轟炸,毀掉了大部分製造設備。然而對於本田宗一郎來說,災禍並沒有結束,在此後,他們又碰上了地震,整個工廠被夷為平地。這時,本田宗一郎不得不把製造活塞環的技術賣給豐田公司。遭到一係列的打擊,他仍很清楚邁向成功的路該怎麼走,那就是除了有好的製造技術,還得有對所做的事深具信心與毅力,一味地抱怨和憂傷、自暴自棄,隻會減少自己前進的動力,因此他始終不屈不撓。

二戰結束後,日本遭逢嚴重的汽油短缺,大多數日本人根本無法開著車子出門買家裏所需的食物。這時,本田宗一郎又一次看準商機,決定建一家工廠,專門生產用腳踏車改裝的摩托車,但是又遇到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沒有資金。

他決定無論如何要想出辦法來,最後他求助於日本全國18000家腳踏車店。他給每一家腳踏車店用心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最終說服了其中5000家,湊齊了所需資金。經本田宗一郎改裝的摩托車一經推出便贏得熱烈歡迎,他為日本戰後經濟複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本田本人也因此獲頒“天皇賞”,隨後他的摩托車又外銷歐美,同樣獲得了一致好評,本田宗一郎終於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