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源潮在“千人計劃”入選者專題培訓班上的講話(2 / 3)

一是可以有更多的理想實現。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生追求有5個層次,一般來講,文化層次越高追求層次越高。層次低一點的,追求安居樂業、健康安全;層次高的,追求社會價值、理想實現。中國人特別是有文化的中國人,總是希望為國家做點事情的。海外留學人才更是這樣,多數人都有一個樸素的理想,總想對祖國有所回報,希望得到故鄉人民的承認。這不僅僅是中國現象,也是世界現象。

二是可以有更多的成功機會。當年為什麼很多人跑美國去,因為美國是一個成功的國家,跑去後很多人都成功了a現在世界上公認,中國是一個成功的國家。這就像股市,中國是個紅籌股,大盤是上升的。股市大盤在上升時,很笨的人買股票也能發財;大盤下降時,很聰明的人也會虧本。中國作為一個比較成功的國家,不是沒有問題,但確實有比較多的成功機會。我們希望大家抓住這個機會。

三是可以有更多的社會尊重。你即使在美國哈佛做教授,也未必處處受追捧。但回到國內來,哪個大學不把你們捧著,一會請到這裏作報告,一會請到那裏作演講。不論哪個民族,總是更尊敬和他們同根同源的傑出人才,

四是會有更多的人文滿足。回國來,親人在、同學在、鄉情在,小學、中學、大學的校長、老師都在。至少你們入選“千人計劃”的諸位,回到你們的老師麵前,回到你們的校長麵前,人家肯定說,這是我們培養的人才,這是我們學校的驕傲。這種氛圍能給你在國外得不到的一種_人文滿足,因為你文化的根在這裏。

看到你們回來,我們很高興。盡管隻是一個開端,但“千人計劃”終於成為現實。不再是一個紙上的計劃。為什麼大家已經回來了,還要跟大家說這些,主要是想增強大家參與“千人計劃”的責任感,不要隻把參與“千人計劃”看成是一個個人機會,更要把它看成是一種集體責任。

第二,祖國歡迎你們。

大家在發言中都說,能夠參與“千人計劃”感到非常光榮。國家讚賞你們的愛國熱情,支持你們回來創新創業。祖國歡迎你們回來,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政策,為你們開展工作提供服務。

一是鼓勵政策。剛才有同誌問能不能評院士。“千人計劃”文件明確規定,“千人計劃”入選者在項目申報、科研基金申請、表彰獎勵、院士評選等方麵,全麵準入、平等參與。個人和家屬可以辦“中國綠卡”,出入方便、來去自由。

二是優待政策。包括百萬安家費、合理薪酬等等。2006年江蘇有個“百人計劃”,就是省政府每年拿出1億元支持引進100個海外人才,每人100萬。當時高層次人才回國還沒形成熱潮,第一年1個億沒能花完,但打出了品牌。現在是大家爭著回來,江蘇的引進人才資金提高到了每年4億元。剛才回到南通的那位說,他拿了兩個100萬。如果你是在無錫,就還有3個“100”,即100萬元市級補助,100平方米住房,100平方米工作場所。現在對“千人計劃”引進人才,中央政府直接補助每人100萬元,所在省、市還有補助。這就叫優待,主要是幫助你們回國後安家,有個幹事創業的立足之地。

三是支持政策。除了優待以外,還給大家搭建創新創業平台。主要有4個平台,包括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企業和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剛才大家還提了不少要求。有的我們能辦,有的不能辦。不是不想給大家辦,而是從全局看不宜辦。考慮政策要統籌兩個方麵:一方麵要講效率。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都等國內培養來不及。怎麼辦?就得把在外麵的人才趕快引回來,這就是效率。另一方麵還要講公平。國內受過高等教育的近億人,高層次人才也不少。對海外回來人才過於特殊,國內的人才就會感到被另眼相看,他們會覺得,我們愛國、在國內奮鬥到今天你卻看不起。大家希望有更多麵向“千人計劃”的特殊政策,這種心情我們很理解,但也要請大家務必理解國家的難處和國內人才的情緒。當然,能辦的事我們一定辦,而且要努力辦好。比如回來後給你們補助,國內同事好接受,畢竟你剛從外頭回來,應該得到安家資助。但是日常申請科研基金,參與“千人計劃”的就一定要比國內教授高一頭,那就不好辦,因為那就打破了公平競爭規則。中國要實現明代化,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在座的各位發揮聰明才智,但這遠遠不夠,還需要海內海外成千上萬的人才共同奮鬥才能成功。所以我們製定特殊政策的時候必須統籌兼顧,必須調動大多數人乃至所有人的積極性。

四是服務政策。大家回來不易,國家是把你們作為特殊群體來服務的。除了為你們本人服務,也為你們的太太、孩子服務。與“千人計劃”實施意見相配套的“八個辦法”,多數是服務性政策。

我們要認真落實這些政策,采取各種措施幫助你們盡快融入祖國、融入事業、融入集體、融入社會。比如辦這個班,就是為了幫助你們盡快了解國情、熟悉國情。這件事也是一位“千人計劃”參與者給我寫信提議的,他說能不能像黨校培訓幹部一樣,把“千人計劃”參與者也培訓培訓。我們覺得這個意見很好,就照辦了。搞“千人計劃”得從善如流,誰提的意見好,我們就照誰的做。大家提出意見和建議,就是主動參與“千人計劃”。現在“千人計劃”專項辦的主任宋永華同誌,就是第一批“千人計劃”歸來者。他了解海外人才,就讓他做辦公室主任,“以才引才”。大家要想盡快融入祖國,不能僅有我們單方麵努力,你們更應該主動。要了解中國的國情,了解中國的發展方向,了解國家的基本方針,了解國家的人才政策。很多道理上對的事情,由於受現實國情的限製,暫時還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