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帝國上層的政治漩渦,陳勝並不熱衷席卷進去。從老給他的信劄裏,他也讀出了相關的信息。老師不反對他和扶蘇、蒙毅走得很近,但是老師卻很明確地指出,皇帝還很年輕,隻有忠誠於皇帝,才是最好的選擇。
陳勝對於老師的話,非常讚許。不管是那一個朝代,皇帝都不會喜歡手下的大臣跟他的兒子們走得太近。要知道,皇帝本人才是給大臣們發薪水的老板,而員工跟老板的兒子打得火熱,這肯定會引發老板的警惕。要知道,覷視皇位的皇子們可著實不少,他們和這些大臣沆瀣一氣的話,那皇帝的皇位可就有些危險了。哪怕是胸懷四海、一統天下的始皇帝,看到手下大臣們和皇子們如此熟絡,也是心存芥蒂的,不過眼下他還有大力依仗手下群臣的地方,所以才一直按捺著心中的不滿與怒火而已。
數日無事。十餘艘改裝過後的大躉船,從泗水進入淮水,然後掉頭南下,朝著九江郡的轄地奔去。皇帝雖然北巡,但政務卻沒有落下,一批批政令下達,九江郡、長沙郡、甚至會稽郡的郡縣都受到了嚴密的調查。黑水閣在尉繚的率領之下,重新發揮出了昔日在六國潛伏時候的巨大威力,將有嫌疑的地方官長迅速調查了一番,至少超過十個有嫌疑的縣令、數十個縣丞、縣尉們卷入了這一場風波當中。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沿江河附近的郡縣的官長,被張良重金收買,為張良的運糧船隊打掩護。
得到確定信息的蒙毅,自然不會輕鬆放過這些領著大秦俸祿,卻和六國餘孽合作的蛀蟲們。船隊沿所到之處,禁衛就大肆出動,將瀆職犯罪之官員全部緝拿,秦法嚴苛,這些犯事的官員必然不會有好果子吃。
隨著官員越抓越多,一個線索也悄然浮出水麵。
朝廷在任免地方官員的時候,並不是很隨便的事情。每一個縣令以上的官職,都是由大臣舉薦,丞相府議定,最終由皇帝確定任免的。其中涉及到的可是朝廷各方勢力的博弈出來的結果。所以每一個官員,背後都帶著明顯的某方勢力的烙印。
發現這一條線索,蒙毅開始糾結。
因為這些證據都指明於當近朝廷之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斯大人。
然而蒙毅卻非常清楚,李斯完全沒有這個動機來做這樣的事情。李斯為人雖然氣量不大,但是在政見上卻還是非常有眼觀的。帝國南征茲事體大,是關係到帝國安危,千秋萬代的事情,熱衷名利的李斯,自然也希望帝國南征成功,到時候,他也能夠在史書上多留下濃重一筆。所以肯定不可能在這種事情上犯糊塗。他李斯貴為丞相,絕不會缺少錢財啊!再說了,糧草征集調度,本來就是丞相應做的事情,糧草不繼,本來就是要追究他的責任的。倘若大軍敗北,皇帝肯定會遷怒於他。到時候他這丞相的位置也就到頭了。所以李斯沒有任何動機要去做這樣事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