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學子都有著自己相應的打扮,比如儒生高冠博帶,佩玉戴瓊,衣裳配套有準備秩序;而墨家則是褐衣粗布,力求簡樸;法家則注重端莊有序,不像儒家那麼繁複奢靡,也不像墨家那般艱苦樸素……
而陰陽家和方士們,相對於諸子百家來說,都是比較另類的存在。一方麵他們追求的都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所以盡可能地把自己整改比較神秘特殊一些,陰陽家熱衷說一些連自己都不懂的話,方士更為直接,不少方士的衣著打扮都有異於常人,比如身著羽衣,頭戴葉冠等等……
眼前這具骷髏,頭頂上便頂著樹枝成著的葉冠,所以陳勝才將其劃入陰陽家和方士的行列中去。除了這兩種身份的人,一般不會給自己結這樣的冠帽。
光憑猜測是不可能查出這方式的身份的。陳勝目光在石床上遊走,看能否尋找有用的東西。
果然,石床上還有著不少竹簡。陳勝看到這些竹簡時候,眼睛一亮。他把火把往阿秀麵前一遞,說道:“幫我拿著它。我看看這些竹簡上能不能留下什麼有用的信息。”
石床上竹簡不少。不過也不知道在這裏放置了多少年,而且加上環境比較濕潤,竹簡保管並不妥善,陳勝拿到竹簡的時候,都是小心翼翼地攤開,然後湊近火光前麵,仔細翻閱著,
“山海注解……”陳勝口中念著竹簡上的字符,眉頭不由大皺。想不到這竹簡裏麵,竟然是山海經!陳勝清楚山海經是古代的一部山海地理誌,但是裏麵的內容卻荒誕不經,地理描述根本經不起推敲。據說這山海經,最晚出現也是戰國晚年,也就是這幾十年間。
“難道這骷髏竟然是《山海經》的作者?”陳勝口中“嘖嘖”稱奇。不望文生義,也也能夠從“注解”二字裏麵知道,此人絕非原作者。但是一部根本對不上的地理書上的注解,對他根本沒有什麼作用。也跟那馬鈴薯出現在這個海島沒有任何關係。
翻閱了一下,陳勝卻興趣大起。因為從內容裏看,陳勝發現這骷髏為了驗證《山海經》裏麵的記載真假,花費了不少時間,按圖索驥,到處遊覽,尋覓《山海經》裏的記載,有些地方確有其事,被他標記出來,而虛假不存的地理,此人也做出了準確的標記。這種嚴謹的遊曆治學態度,讓陳勝眼前一亮。
“這些都是地理誌啊!”陳勝喃喃說道。很快便把手上的竹簡翻閱完。陳勝如饑似渴,再拿起幾卷竹簡翻閱起來。然後在心中默記了書簡作者遊曆過的地方,心中更是暗暗稱奇,對這人身份也更加好奇,。因為從此人所撰寫的東西來看,此人基本將整個中原地區遊曆完畢,最西是向西出了隴西雞頭山,進入草原胡地,在茫茫大沙(沙漠)裏走了許久,尋找傳說中周穆王與王母相遇的昆侖山,登上了昆侖絕境之巔才歸來,然後又東進入朝鮮,在那裏出海尋訪仙人,結果在大海裏漂浮了三月,最終到了扶扶桑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