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低層鍛煉,為成功築就堅實基礎(1 / 3)

成功需要高點定位,但有了遠大目標之後,卻不能眼高手低,導致小事不願做,大事做不了,結果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反而更應該從低起步,從小處著手,也就是腳踏實地的從基層鍛煉,認真做好自己的每份工作,一步一個腳印,這樣位置才更穩,以後也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每個人都希望有個良好的前程,但不少人雖然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具有創新精神。但是,由於缺乏基層實踐的經驗,解決複雜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卻顯得不足,也很難駕馭全局,結果讓自己的前途蒙上陰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隻有積極投身實踐,從底層做起,我們才能熟悉行業核心,才能在複雜環境中增長才幹,從而在以後擔任重要職務時遊刃有餘。

偉大都是從平凡開始的

吉琳娜出生的地方是個有名的“下隻角”,即地段偏遠、住房簡陋、環境雜亂的地區。吉琳娜從小就從別人的眼光中看出了對那兒的看法。她也不喜歡那兒汙濁的空氣,不喜歡那兒滿街的粗話,她想離開那兒。

對於“想”這一動作,有人想想就算了,但吉琳娜卻不像別人那樣想想就算了,她一步一步地努力著。她從不會一窩蜂地和別的女孩子上街搶購大減價的“時尚精品”,她留意著“上隻角”(即地段高檔、住宅精良、環境幽雅的地段)女孩子的穿著打扮,然後自己買布請裁縫按照自己畫的樣子進行加工。

業餘時間,她也不會像別的女孩子那樣逛街、聊天,她去了美術館、博物館,雖然剛開始不懂,但聽過講解員多講幾遍,也懂得了很多東西。就是什麼也不學,從裏麵出來,那種感覺也不一樣。她還是圖書館裏的常客,一開始是報上說哪本書好就看哪本書,後來慢慢地品出點味道,自己也會挑書看了。漸漸地,鄰居們都有些敬重她,即使走出去也沒人想到她是來自“下隻角”的姑娘了。

技校畢業後,吉琳娜並沒有像別的女孩那樣急於嫁人,而是直接去讀了夜大,拿了個大專文憑,然後換了個單位,幹得不錯。從此,就離開了“下隻角”。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似乎預示著命運是天生的,但也有俗話說,“龍生九子,九子不同”,“雞窩裏飛出金鳳凰”。這說明命運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兩句話看似矛盾,但確實是人成長的真實寫照。

我們都知道,外部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及其深遠的。因此,有的人就說,既然環境對人的影響如此重大,那我的努力奮鬥還有什麼意義?其實不然。外界對自己的影響是存在的,但影響的程度則是自己可以控製的,自我意識在個人的成長中可以起主導的作用。

所以,有的人就抱怨自己沒有找到一個好的工作單位,總以為隻有好的工作環境,才能出人才;平凡的工作崗位,是不可能造就人才的。

在各種平凡的崗位上,同樣可以出人才。著名的廚師、出色的泥瓦匠、優秀的售貨員……“泥人張”、“崩豆張”,誰能說他們不是人才呢?文憑不等於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平凡與偉大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麵。從橫向看,每天的工作都很平凡,但是把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做好,做得比人家好,好上加好,就創造了不平凡;從縱向看,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一切要從平凡的工作做起,努力在低處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業績。任何崗位都能出成果,出人才,出奇跡,關鍵看你怎麼幹。目標要遠大,工作卻是平凡的。不要抽象地追求“偉大”,而要把平凡工作做成偉大。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的田中耕一,既非教授,又非碩士、博士。他隻是“日本企業最底層”的一名普通工程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甚至連同行專家對他也一無所知。田中很少發表論文,但他默默無聞,潛心鑽研,於1987年發表第一篇論文,在高分子研究領域提出了性質界定和結構解析的原創思想。經過十幾年實踐,這個思想已發展成為世界感應度、精確度最高的生物高分子分析方法,受到歐美學術界高度評價,終於成為此次獲獎的重要憑據,諾貝爾化學獎評委主席稱田中耕一是開啟生物大分子新研究領域大門的第一人。

田中耕一的獲獎讓日本人吃了一驚,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平凡中孕育偉大,偉大是從平凡開始的。這個道理淺顯易懂,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也到處可見。平凡中的小事有時也體現了偉大之處。不要輕看那一滴水、一粒種子、一縷陽光、一顆小小的螺絲釘,正是這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顆顆粒粒,彙集起來,灌溉的是良田萬頃,照亮的是芸芸眾生,哺育的是新的生命!

成功的事業未必一定燦爛,平凡的崗位也有壯闊波瀾,隻要我們信念執著,隻要我們激情永駐,隻要我們懂得堅守,隻要我們樂於從低起步,平凡就會因此而光華灼灼,就會因此而熠熠生輝。

地位低下時正好選擇崛起

古往今來,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很多在較低地位中崛起的有誌青年,他們都生長在地位較低的家境中,但他們又都是不屈服於貧困的,經過他們自己的頑強拚搏,最後他們不僅提升了自己,而且還被當成楷模而永遠被人銘記。

安徒生,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童話作家,他的童話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歡,他曾經這樣描敘自己的一生:“當我還在搖籃裏牙牙學語時,地位就露出了它猙獰的麵孔。我深深體會到,當我向母親要一片麵包而她手中什麼也沒有時是什麼滋味。我承認我家確實窮,但我不甘心。我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我不會像父母那樣生活,這個念頭無時無刻不纏繞在我心頭。可以說,我一生所有的成就都要歸結於我這顆不甘為人下的心。我要到外麵的世界去。在10歲那年我離開了家。當了11年的學徒工,每年可以接受一個月的學校教育。最後,在11年的艱辛工作之後,我得到了一頭牛和六隻綿羊作為報酬。我把它們換成錢。從出生到21歲那年為止,我從來沒有在娛樂上花過一分錢,每分錢都是經過精心計算的。我完全知道拖著疲憊的腳步在漫無盡頭的盤山路上行走是什麼樣的痛苦感覺,我不得不請求我的同伴們丟下我先走……在我2l歲生日之後的第一個月,我帶著一隊人馬進入了人跡罕至的大森林裏,去采伐那裏的大圓木。每天,我都是在天際的第一抹曙光出現之前起床,然後就一直辛勤地工作到天黑後星星探出頭來為止。在一個月夜以繼日的辛勞努力之後,我獲得了六個美元作為報酬,當時這在我看來,可真是一個大數目。每個美元在我眼裏都跟今天晚上那樣又大又圓、銀光四溢的月亮一樣。”

在這樣的窮途困境中,安徒生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境況,決不接受不平等的地位。周圍環境會變,但他那顆渴望改變地位的心永遠不變。他決意不讓任何一個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溜走。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理解閑暇時光的價值。

他像對待黃金一樣緊緊地抓住零星的時間,不讓一分一秒無所作為地從指縫間溜走,他抓住每分鍾去讀書,去尋找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學過皮匠手藝,學過畫,他風塵仆仆地經過了波士頓,在那裏可以看見幫克、希爾紀念碑和其他曆史名勝。

就像一心朝聖的信徒,安徒生把自己逼到了一條通往聖地的道路上。那條路上,有手執長矛的堂吉訶德,有卡夫卡筆下那孤高幽閉的“饑餓藝術家”。最後,他終於脫穎而出,贏得了全世界的認可,同時,也徹底升華了自己。

安徒生生於貧困之中,然而他又是富有的。他唯一的最大的財富就是他那顆不甘人下的心,也正是這顆心把他推上顯赫地位。

人生有許多東西,你不得不承認它,但接受不接受則又是另外一回事。隻要你擁有一顆上進的,想擺脫貧困的心,並且為之不懈地努力,你就能夠從低處崛起,走到受人尊敬的高位。而如果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則可能隻會一輩子待在低處!

打好上天發給你的破牌

目前的生存狀態會影響到你如何給自己定位,但這種影響不應是決定性的。如果隻是一味抱怨自己為什麼生在一個普通人家裏而不是一位高官或富商的子弟,那麼他永遠也不會有什麼出息。一個人平常總會因為自身條件的限製遇到不順心的事,一味為此生氣,不如承認現實,從低點起步去改變這一現實。

一個小男孩晚上與家人一起玩牌,連續幾次抓的牌都很差,結果全輸了。於是,他開始抱怨自己手氣不佳,運氣不好。這時,男孩的母親突然停止了玩牌,她嚴肅地對小男孩說:“無論你手中的牌怎樣,你都必須接受它,並盡最大努力玩好自己的牌!”小男孩望著母親那嚴肅認真的麵孔,愣了愣神,母親接著說道:“人生也是如此,上帝為每個人發牌,你無法選擇牌的好壞,但你可以用好的心態去接受現實,並竭盡全力,讓手中的牌發揮出最大的威力,獲得最好的結果。”

從此以後,小男孩一直牢記著母親的這番教誨,他不再抱怨自己的命運,而是以良好的心態去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戰。就這樣,他從得克薩斯州的農村默默無聞地走了出來,一步步成為陸軍中校、盟軍統帥、美國總統。這個小男孩,就是艾森豪威爾。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越是在低處,越要弓起身子努力向上爬,越是在逆境之中,越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為自己爭口氣——這是你的唯一出路。

1929年林勇強生於中國上海。十幾歲時,父親將他送到美國深造,以圖出息。到了美國以後,林勇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金融專業。他先是進入康涅狄格州韋斯利安大學,後又轉入波士頓大學。

在波士頓大學讀書期間,林勇強學習刻苦,辦事努力認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留學生。金融專業成績一直非常突出。僅用兩年時間,就獲取了經濟學學士學位。1949年,他在20歲那一年,又獲得了經濟學碩士學位。

此時具有碩士頭銜的林勇強,卻陰差陽錯地到了一家規模、影響都不太大的股票經紀行——巴克公司,在公司裏當上了一名小小的初級證券分析員,周薪隻有50美元!顯然,他拿到的這張牌糟透了。

但他接受了,在他看來,金融市場與商品市場不同。金融市場是以資金代替商品進行交易,流通和使用的是成千上萬種證券和票據等信用憑證。在金融市場中,最富傳奇色彩、最變幻莫測、最具吸引力的莫過於股票交易了。而這恰恰能夠激發出自己非凡的創造力,可以挑戰自己的極限。

因為賭著一口氣,林勇強就像一座噴發的“火山”,釋放出無窮的智慧。他冷靜分析投資趨勢,科學判斷市場行情,果斷采取發展策略……林勇強的努力使公司基金的年收益以50%的速度增長!如此高效益、高速度在公司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整個金融界也屬罕見。他通過在股票操作贏利中的提成已擁有了公司20%的股份。也就是在此時,林勇強的事業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傲慢與偏見曆來是西方人針對東方人的態度,尤其是某些美國人對華人,這種態度激怒了流淌著炎黃子孫血液的林勇強。1965年,公司董事長因年齡原因退休,需有人接替。在這個問題上,外界和公司內部似乎已有定論,因林勇強的貢獻和長達七年的經營實踐,應是眾望所歸,非林勇強莫屬。他本人也頗為自信,認為從自己的才能和在公司所占的股份來看,勝券在握。林勇強躊躇滿誌,開始醞釀新的發展計劃,決心在董事長的位置上將公司推向新的高度。

但是事情並非像他所想的那樣,退休的董事長卻在此時暴露出某些美國人對華人的偏執、狹隘、傲慢的心理。他對林勇強的才華視而不見,對這些年公司取得的發展似乎無動於衷,在他的眼裏看到的僅僅是——黃皮膚的華人!林勇強一怒之下,將自己在公司20%的股份悉數賣掉並辭去經理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