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都有一個平衡點,事物之間也有平衡點,或稱臨界點。臨界點之左之右都不是恰到好處,你能找到那個最佳的臨界點嗎?取舍之間就有這樣的臨界點。有時候取舍隻在一念之間,悲喜也隻在一念之間。
大部分的人總是容易陷入一個怪圈:這山望著那山高。其實你認為最好的東西是否一定適合你呢?你找到那個最適合你最能平衡你生活的臨界點了嗎?可愛的人們,從現在開始,每天對著鏡子,告訴自己,身邊的愛人是你今生最最完美的理想伴侶,目前已經選擇的工作是你最最喜歡的工作吧。隻有放下那山的風景,內心才能平衡,心靈才能寧靜,心情才能舒暢,也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山的關愛,感受到坦然與灑脫。
取舍間的智慧,全在一個“悟”字。佛家常常說一個人有“悟性”,說的便是一個人懂得取舍的智慧,知道何為可取之物,知道何為必舍之事,取舍之間,如蜻蜓點水,卻恰到好處。一念之間,卻把世事想透,不多取一分,也不胡亂舍棄。聰慧如此,必然幸福滿懷,於是就常聽人們說某某人好福氣,卻忘了自己其實也可以有“福氣”,隻是曾幾何時,沒有掌握好取舍間的尺度與智慧,於是最終隻能豔羨他人。
如今塵世中的人們,大多“終朝隻恨聚無多”,做什麼都想贏,做什麼都不肯舍棄一分一毫。縱觀社會,橫看人生,既有餓死、窮死的,也有撐死、富死的,甚至有窩囊死的;有人因禍得福,有人因福得禍……不勝枚舉。何時該取,何時該舍?這個平衡點真是很難掌握,而天下也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我們能做的,就是根據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去綜合權衡利弊得失。隻要分析出利大於弊,即可作出取舍;而妄求隻有利益,沒有弊處,就永遠選不對,心裏永遠不平衡。欲求太多的人,最不懂取舍間的玲瓏智慧。
當然,也總有一些人,他們永不滿足,將快樂建立在與人不斷的搏鬥爭取之中,將目標不斷地往遠處推移。這種人快樂的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其實,快樂與不快樂全在個人,每個人的渴求不同,每個人的快樂源泉也不同,了解自己,取舍亦符合自己的內心滿足,這便能快樂,也便擁有了取舍間的好心態。正如不愛珠寶的人,即使置身虛榮浮華之境,也無傷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對股票或鑽石並沒多大興趣;滿足於田園生活的清雅之人,從不羨慕任何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愛好即方向,興趣即資本,性情即命運。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來源於什麼呢?來源於人掌握取舍的平衡點。睜開眼睛,仔細地去觀察,你會發現,每一個快樂的人,都能掌握好取舍的平衡點,蕙質蘭心,隻輕悠悠舀一瓢自己心底最愛喝的那口茶。
作為人,什麼樣的人生最成功?沒有定論,全看個人。非要一味概之,就落入愚蠢的窠臼。完全照搬那些看似風光的人的經驗與路徑,最終隻會“舍”錯人、“舍”錯事,最後取得的人生,貌似自己曾經所羨慕和企求的,卻無論怎樣也高興不起來,隻有滿懷的懊惱,甚至可笑。如果一定要給快樂的人生下一個定義,給一個框架,那便是,當一切塵埃落定,內心充盈,感覺到實實在在的快樂,而無論外界的眼光。
在這個平衡點之上,把握平衡點,去輕鬆地感受取舍之後的輕鬆與美好。人掌握了取舍的平衡點,臉上總是充滿陽光般暖暖的笑意,他們對生活沒有抱怨,沒有哀歎,他們舉重若輕,不多奢求一分,也不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