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雖然博大精深,但隻要做到製怒,便不難領悟其中的幸福真諦。
要想百川入海,就須常念“忍”字訣,不但是要忍別人所加的侮辱詈罵,而且要在窮困痛苦的逆境中,能忍頹喪卑鄙之念不生;在富貴順遂的順境裏,能忍驕矜沉迷之心不起。這樣才能做到根除煩惱,心靜如水。這樣,才能體現忍者的心胸比海闊。
許多人都會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都信奉著一個字——“忍”,雖然信奉“忍”字的人很多,然而真正了解它內涵的卻少之又少。許多人將一幅幅地“忍”字字畫懸掛於客廳、臥室、鑰匙扣……之上,然而他們就像“葉公好龍”一般,喜歡的不是真“忍”,而是書畫上的假“忍”。
忍辱是製怒的一部分,在麵對一些無理取鬧之人的諷刺與侮辱,能夠釋放於心外才能製怒。
要知道,如果我們欲成就一番事業,就應該時刻注意學會製怒,不能讓浮躁憤怒左右我們的情緒。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很多人為了一點很小的事情而怒容滿麵,甚至與其他人大打出手,這是欲成大事者的大忌。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動怒,憤怒情緒是人生的一大誤區,是一種心理病毒。克製憤怒是人生的必修課,那些怒火橫衝直撞而不加抑製的人是難成大器的。
我們分析一下,明朝幾經沉浮官員李三才的失敗的根源就不難發現這點。
明神宗時的曾官至戶部尚書的李三才可以說是一位好官,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他曾經極力主張罷除天下礦稅,減輕民眾負擔;而且他疾惡如仇,不願與那些貪官同流合汙、甚至不願與與那些人為伍。但是他在“忍”上的造詣卻太差。
有次上朝,他居然對明神宗說:“皇上愛財,也該讓老百姓得到溫飽。皇上為了私利而盤剝百姓,有害國家之本,這樣做是不行的。”李三才毫不掩飾自己的憤怒、說話也不客氣地行為激怒了明神宗,他也因此被罷了官。
後來李三才東山再起,有許多朋友都擔心他的處境,於是勸他說:“你嫉惡如仇,恨不得把奸人鏟除,也不能喜怒掛在臉上,讓人一看便知啊。和小人對抗不能隻憑憤怒,你應該巧妙行事。”李三才則不以為然,反而認為那樣作是可恥的,他說:“我就是這樣,和小人沒有必要和和氣氣的。小人都是欺軟怕硬的家夥,要讓他們知道我的厲害。”沒過多久,李三才又被罷了官。
回到老家後,李三才的麻煩還是不斷。朝中奸臣擔心他再被重新起用,於是繼續攻擊他,想把他徹底搞臭。禦史劉光複誣陷他盜竊皇木,營建私宅,還一口咬定李三才勾結朝官,任用私人,應該嚴加治罪。李三才憤怒異常,不停地寫奏書為自己辯護,揭露奸臣們的陰謀。
他對皇上也有了怨氣,居然毫不掩飾憤怒情緒,對皇上說:“我這個人是忠是奸,皇上應該知道的。皇上不能隻聽讒言。如果是這樣,皇上就對我有失公平了,而得意的是奸賊。”
最後,明神宗再也受不了他了,便下旨奪去了先前給他的一切封賞,並嚴詞責問他,於是李三才徹底失敗了。
古人常說“喜形不露於色”,而李三才卻不明白此點,不分場合、部分對象隨意發怒,自然隻能產生失敗的後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