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道:“凡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麵。”凡事都能留有餘地,方可避免走向極端。特別是在權衡進退得失的時候,務必注意適可而止,盡量做到見好便收。
古人說:“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自不量力是做人的大敵。當一個人在一種境地中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退一步反而為更進一步打下了基礎。
人生就是一個“無限”。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無限,就毫無顧忌,妄肆而為。有的時候,更應該有個“適可而止”的人生。強開的花難美,早熟的果難甜,天地的節氣歲令,總有個時序輪換。懸崖要勒馬,屍祝不代庖,舉凡吾人的行事,也要有個分寸拿捏。“適可而止”的人生,實在可以作為座右銘的參考。
在生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起承轉合過程中,人應隨時隨地、恰如其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位置。中國人說:“貴在時中!”時就是隨時,中就是中和,所謂時中,就是順時而變,恰到好處。正如孟子所說的:“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
究時中,就是要注意凡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麵。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之一是看他會不會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並不是懦弱畏難。當人生進程的某一方麵遇到難以逾越的阻礙時,善於權變通達,心情愉快地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目標去追求,這事實上也是一種進取,是一種更踏實可行的以退為進。
尤其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適可而止,見好便收,無疑是臨淵縱馬。中國的君王,大多數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所處在大名之下的臣子,往往難以久居。故老子早就有言在先:“功成,名遂,身退。”範蠡乘舟浮海,得以終身安樂;文種不聽勸告,飲劍自盡。此二人,足以令中國曆代臣宦者為戒。不過,人的不幸往往就是“不識廬山真麵目”。
因此,古人告誡說:“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即使是恩愛夫妻,天長日久的耳鬢廝磨,也會有愛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詞人秦少遊所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不隻是勞燕兩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應為終日廝守的男女情侶之醒世忠告。
佛下山講說佛法,在一家店鋪裏看到一尊釋迦牟尼像,青銅所鑄,形體逼真,神態安然,佛大悅。若能帶回寺裏,開啟其佛光,濟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鋪老板要價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見佛如此鍾愛它,更加咬定原價不放。
佛回到寺裏對眾僧談起此事,眾僧很著急,問佛打算以多少錢買下它。佛說:“500元足矣。”眾僧唏噓不止:“那怎麼可能?”佛說:“天理猶存,當有辦法,萬丈紅塵,芸芸眾生,欲壑難填,得不償失啊,我佛慈悲,普度眾生,當讓他僅僅賺到這500元!”
“怎樣普度他呢?”眾僧不解地問。
“讓他懺悔。”佛笑答。眾僧更不解了。佛說:“隻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個弟子下山去店鋪裏和老板砍價,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個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價,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這樣,直到最後一個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時所給的價已經低到了200元。眼見著一個個買主一天天下去、一個比一個價給得低,老板很是著急,每一天他都後悔不如以前一天的價格賣給前一個人了,他深深地怨責自己太貪。到第十天時,他在心裏說,今天若再有人來,無論給多少錢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親自下山,說要出500元買下它,老板高興得不得了——竟然反彈到了500元!當即出手,高興之餘另贈佛龕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台,單掌作揖笑曰:“欲望無邊,凡事有度,一切適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適可而止,見好便收,是曆代智者的忠告,更是一門處世的藝術。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總是春風得意。人生最風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暫的。俗言道:“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就像搓牌一樣,一個人不能總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後往往就是壞牌的開始。所以,見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贏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樣。與人相交,不論是同性知己還是異性朋友,都要有適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勢盡人疏、利盡人散的結局,同時友誼也隻有在平淡中方能見出真情。越是形影不離的朋友越容易反目為仇。
世事如浮雲,瞬息萬變。不過,世事的變化並非無章可循,而是窮極則返,循環往複。
人生變故,猶如環流,事盛則衰,物極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處事就應處處講究恰當的分寸。過猶不及,不及是大錯,太過是大惡,恰到好處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於這種認識,中國人在這方麵表現出高超的處世藝術。中國人常說:“做人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盡。”廉頗做人太絕,不得不肉袒負荊,登門向藺相如謝罪。鄭伯說話太盡,無奈何掘地及泉,隧而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