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投射效應”,說的是個人把自己的思想、態度、願望、情緒或特性等,不自覺地反應於外界事物或他人的一種心理作用。這是一種持久類行為的深層動力,個體本身並不能意識到。
在夫妻生活中,投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人們往往會憑借自身的主觀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實,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歸屬到他人身上,認為他人也具有與自己相同的特征。
經常能聽到人們很感慨地說:“他(她)是我最親的人,可是為什麼他(她)就是不能理解我呢?”的確,即使每天形影不離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要想彼此完全理解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或許大家對下麵這個故事並不感覺陌生:
曾有一對夫婦在一起生活了幾十年,隻要哪頓飯有魚,妻子都會把魚頭夾到丈夫的碗裏。一次餐桌上,丈夫實在受不了了,說道:“我不知道你為什麼每次吃魚時都會把魚頭放到我碗裏。這麼多年來,我一直都想告訴你說,其實我並不愛吃魚頭。”聽完丈夫的話,妻子愣住了,原來丈夫並不喜歡吃魚頭,隻因自己喜愛吃魚頭,所以也由已推人,以為丈夫也一定愛吃,因此,這麼多年來,她始終把自己最愛吃的魚頭夾到丈夫的飯碗裏。
顯然是這位妻子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歸屬到了丈夫身上,認為自己喜歡的丈夫一定也喜歡,自己討厭的丈夫一定也討厭。以致使關於“愛吃魚頭”的誤會持續了幾十年。
事實上,任何一個人對生命的體驗都會構成一個現象場,然後以它為參照坐標係去認識世界。因每個人的生命體驗不同、所形成的現象場、坐標係自然也就不同。然而,我們卻習慣以自己的坐標體係為標準,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根本沒有意識到一開始我們所選的參照物就是不對的。試問,這樣他們怎麼有可能正確客觀地認識他人、理解他人?
對事情的認識也是同樣的道理,由於彼此的坐標體係不同,因此認識也就不同,也就產生了意見分歧。
大家都知道,在家庭裏,人和人之間相處,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家庭獲得幸福快樂的關鍵。然而由於坐標係的不同,真正理解對方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要想理解對方,就必須試著放下自己的坐標體係,嚐試著進入對方的坐標係。這是和親人之間達成理解的唯一途徑。
在家庭生活中,常常會出現“親人不理解我”、“我無法理解親人”的局麵,其原因正是因為人們總是憑借自己的主觀意願去認識對方、隨心所欲地和對方相處。我們必須明白,自己對他人的看法並不一定就是事實。也就是說,要想理解親人,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拋棄“自己眼中的就是事實”的想法,然後學著從對方的角度對待問題。具體地說,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麵進行努力:
1.多傾聽、少出主意。當對方一說到“問題”,我們就趕在第一時間說出我們的看法、提出建議,想著為對方“解決問題”。雖然這是出於關心,但是很多時候卻讓對方更加鬱悶,因為對方需要的或許並不是我們的建議和主意,隻是希望通過訴說來宣泄情緒,這時,傾聽對方是最明智的做法,而出主意隻會嚴重地妨礙理解。
2.用溝通代替評價
在坐標體係中,我們將自己置於中心,把自己看作唯一主體,會不由自主地把其他人都放在坐標體係上,去分析他們、評價他們,以保持這個體係的平衡定,讓自己獲得安全感和穩定感。然而,在對方的坐標係中,我們是沒有評價資格的。這樣兩個坐標係之間就難免有矛盾產生。要想避免這種矛盾,我們就必須用溝通代替評價,這樣不僅能平衡自己的坐標係,而且能平衡此坐標係之間的關係。
3.用詢問代替揣測
大多數人都因為和親人很近,所以自認為非常了解對方。有的人說:“他不用開口我就知道他想說什麼了。”由於長年累月的相處,習慣了對方的行為橫式,是有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的,然而,我們真的了解對方這樣做時的心理感受嗎?大多數時候,我們隻是把自身的內心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而沒有真正了體會對方的感受。因此,從現在開始,停止自以為是的揣測,學著詢問對方的感受,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總而言之,在家庭中,千萬不要以自己的尺度來測量親人,要學會放下自我偏見,試著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用對方的坐標係來看世界,這樣自然就能互相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