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立三夫人李莎生前回憶“朋友圈”(1 / 3)

李立三夫人李莎生前回憶“朋友圈”

人物·真名士自風流

作者:周海濱

2015年5月12日,李立三夫人李莎告別了她漫長的一生,享年101歲。這位經曆過蘇聯十月革命、“肅反”時期和中國“文革”的世紀老人,傳奇而曲折的人生讓人唏噓不已。

李莎原名葉麗薩維塔·基什金娜,1914年3月20日生於俄羅斯薩拉托夫州的一個貴族家庭。1931年在莫斯科印刷技術學校畢業後,赴蘇聯遠東工作,在海參崴加入蘇聯共青團。

1936年李莎與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立三結婚。同年考入莫斯科外語師範學院法語係,1941年畢業,在蘇聯外文出版社工作。

1938年蘇聯肅反擴大化期間,李立三入獄,李莎努力營救。

1946年李莎隨李立三來中國定居。來華後,李莎先後在哈爾濱俄語專科學校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執教。

1964年她加入中國國籍。“文革”中,李立三被迫害致死,李莎也受到株連,後被平反。

為了愛情的遠行

李莎對中國最初的印象來自童年,在閱讀安徒生童話 《夜鶯》 時,插畫裏的紅牆黃瓦、華麗的宮殿以及神秘的廟宇和寶塔激起了她的好奇心。自此,中國在這位俄羅斯少女的心中留下了絢爛迷人的色彩。

然而,中國給她帶來的消息卻是張作霖、吳佩孚等軍閥之間引發的混戰,直到革命者李立三的出現,讓她重燃了對中國的美好憧憬。

此時的李立三正處在逆境。李立三曾告訴李莎:“六大”以後,我被選入政治局,走上了高層領導崗位,當時才二十幾歲,畢竟年輕幼稚,缺乏經驗,加上後來又掌握了很大的實權,更是忘乎所以,飄飄然起來,自以為中國革命完全可以在一夜間一舉成功,到處組織罷工、遊行,命令紅軍攻打大城市。誰知犯下了嚴重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給革命造成了慘重的損失。1930年12月1日,李立三在共產國際執委會上接受批判,承認有罪。

在了解李立三的際遇之後,李莎並沒有遠離他。李立三頗為感慨地說:“假如我們能夠早些認識,該有多好啊!”不過,李莎並不想與李立三結婚。“我並不是考慮立三在國內已有妻兒,我隻擔心他在蘇聯呆不長,如此匆匆來去,最後撇下我一人。”

李立三在認識李莎之前,已經有過四次婚姻,並育有兩男三女。

李莎陪伴李立三度過了有聲有色、有血有淚的一生。在李莎與李立三的後代看來,李莎“為了愛情的遠行”,雖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終生無悔。

“如果你的一生能重新開始,你會改變什麼?假如有這樣一種按鈕,按一下可以回到童年。”麵對這樣的問題,李莎的回答是:“我不會按這個按鈕,也不願改變什麼,這是肯定的。這是命運,命運就是這樣安排的。在我走過的人生路上,我沒有邁錯步,沒有做過任何虧心事,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

晚年的李莎平靜地生活在北京。2010年3月28日,在李英男的陪同下,我來到了李莎家中。當時,96歲的李莎與女兒李雅蘭生活在一起,她依然閱讀俄文報刊,更願意說俄語。

1986年7月,李莎寫給胡耀邦的信中說:“我知道中國有‘結草銜環’之說,這是表示一個受到知遇之恩的人的心情的,我也懷著同樣的感情,將於有生之年努力工作,把我的全部精力奉獻給立三同誌的祖國(也是我的第二故鄉)。”

雖然李莎參加了《毛澤東選集》 一至四卷俄語版審訂、《周恩來選集》 俄語版審訂,但是與中共高層的交往並不密切,李立三因為“立三路線”早已淡出了核心權力圈,而中蘇交惡又讓蘇聯人李莎處境尷尬。

不過,這並不影響李莎對中共高層人物的觀察,尤其她在文化背景上的差異,讓這種觀察更耐人尋味。作家王蒙講述過李莎的一個小故事,“李莎說立三與她在文化上的差異。立三自己搶先上了公共汽車,李莎氣得站在下麵不走,立三大汗淋漓地跑回來,令人失笑。”

王明開口就是官腔

1936年2月,22歲的李莎與李立三結婚。按照中共黨內規定,李立三結婚必須經過黨組織批準,於是,在共產國際柳克斯公寓,李莎見到了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負責人王明。

李莎回憶說,“王明個頭不高,五官比較秀氣,俄語也講得很好,但他神態高傲,開口就是官腔,讓人聽著很不舒服。我還注意到他和立三講話的語氣相當冷淡,立三也同他保持了距離。兩人貌合神離顯而易見……王明在柳克斯公寓占據了一套寬敞的套房,平時深居簡出,高高在上,對普通同誌不屑一顧,隻願和大人物們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