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人們每日每時都要處理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是,要麼由於經驗不足、情勢不明,要麼有意無意地把事情弄成僵局,甚至招致失敗,犯下這樣或那樣程度不同的過失和錯誤,害己殃人。錯誤和過失是客觀存在的,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
對待過失和錯誤,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像孔子所言,“過則勿憚改”,就是說要勇於改過。因為“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可見,孔子非常重視“改過”的行為。《史記·孔子世家》說:“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意思是說,君子能認識錯誤,承認錯誤,態度誠懇;小人對自己的錯誤,則往往虛偽地掩飾,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文過飾非”。這種掩飾過失和錯誤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了戰國時趙國名將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負荊請罪”這一成語也家喻戶曉。廉頗處世,起初缺乏全局觀念,計較個人名利,意氣用事,與藺相如比職位高低,並散布閑言中傷他,這是廉頗的過失。而藺相如識大體,顧大局,不計個人恩怨得失,甘願忍受屈辱,不與廉頗爭鋒,表現了他的寬宏大量和高尚品格,深受人們的讚揚。然而,廉頗負荊請罪也同樣被傳為佳話。他雖有過失,但當他認識了錯誤之後,能堅決改正,這就說明他不僅是戰場上的猛將,而且是生活中的勇士。要知道,改過是需要勇氣的,更何況他是一位名將。毫無疑問,廉頗的精神,同樣值得頌揚。
從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知過能改需要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要“自知”,自己的所作所為經過反省之後,感到自己真是錯了,而不僅僅是別人的指責。知錯是一種自覺的行動,嚴刑之下隻有屈服,卻談不上信服。二是要“虛心”,世界上許多事情,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經過他人指出錯誤,反省領悟,進而改正。這多表現在古代帝王身上,他們有過失時,一些正直的大臣們敢於冒險進諫,直言不諱、闡明利害,使他們從迷惘中覺悟過來。
我們需要樹立“過則勿憚改”的人生態度。可以這樣說,“聞過則喜,聞過則改”是一種有益於自身修養不斷提高,有益於改正過失,避免今後再犯的美德,它體現了人的理智和胸懷,是一種不斷完善自我、激勵上進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