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時刻都自省(1 / 1)

有一個人向一位老人抱怨說自己很努力卻總不能成功:“我每天都在拚命地工作、工作,一刻也沒閑著。”老人微笑著問他:“那麼你用什麼時間來反省和總結自己呢?”

正如成功多是內因起作用一樣,失敗也多是自己的缺點引起的。一個人必須懂得不斷反省和總結自己,改正自己的錯誤,才不會老在原處打轉或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才可以走出失敗的怪圈,走向成功的彼岸。

人為什麼要自省?這裏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一個是主觀原因。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有個性上的缺陷、智慧上的不足,而年輕人更缺乏社會曆練,因此常會說錯話、做錯事、得罪人。

另一方麵是客觀原因。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是隻說好話,看到你做錯事、說錯話、得罪人也故意不說,因此這就更需要你自己通過反省來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

能夠時時審視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錯,因為他們會時時考慮: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幹多少事?我該幹什麼?我的缺點在哪裏?為什麼失敗了或成功了?

這樣做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為以後的行動打下基礎,所以具有自省意識就顯得非常重要。

培養自省意識,首先得拋棄那種“隻知責人,不知責己”的劣根性。當麵對問題時,人們總是說:“這不是我的錯。”“我不是故意的。”“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這不是我幹的。”“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不是我的錯”是一種全盤否認。否認是人們在逃避責任時的常用手段。當人們乞求寬恕時,這種精心編造的借口經常會脫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則是一種請求寬恕的說法。通過表白自己並無惡意而推卸掉部分責任。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表明此人想借裝傻蒙混過關。

“這不是我幹的”是最直接的否認。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是憑借擴大責任範圍推卸自身責任。

找借口逃避責任的人往往都能僥幸逃脫。他們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錯誤的社會後果而自鳴得意,卻從來不反省自己在錯誤的形成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為了免受譴責,有些人甚至會選擇欺騙手段,尤其當他們是明知故犯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罪與罰兩麵性理論”的中心內容,而這個論斷又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另一方麵。當你明知故犯一個錯誤時,除了編造一個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時你會給自己找出另外一個理由。

其次,培養自省意識,就得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我們每天早晨起床後,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覺前,不知道要照多少次鏡子;這個照鏡子,就是一種自我檢查,隻不過是一種對外表的自我檢查。相比之下,對本身內在的思想做自我檢查,要比對外表的自我檢查重要得多。可是,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你每天能做多少次這樣的自我檢查呢?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某一天我們沒有照鏡子,那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呢?也許,臉上的汙點沒有洗掉;也許,衣服的領子出了毛病……總之,問題都沒有發現,就出了門。可是,我們如果不對內在的思想做自我檢查,那麼,我們就可能是出言不遜也不知道,舉止不雅也不知道,心術不正也不知道……那是多麼得可怕!

我們不妨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就是每當夜裏剛躺到床上的時候,都要想一想自己今天的所作所為。有沒有不妥當的地方。每當出了問題的時候,首先從自己這個角度做一下檢查,看看有什麼不對;而且,還要經常地對自己做深層次、遠距離的自我反省。

最後,培養自省意識,就得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設計好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一樣,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但是,正確地認識自己,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麼會有“人貴有自知之明”、“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之類的古訓呢?

自知之明,不僅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種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嚴於責己,即便能養成自省的習慣,但並不等於說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對自己的評價來說,如果把自己估計得過高了,就會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把自己估計得過低了,就會自卑,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隻有估準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

很多人經常是處於一種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狀態。一方麵,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麵,卻又在應該展現自己的時候畏縮不前。對自己的評價都如此之難,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個觀念,某一種理論,那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