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家仁眼裏,麵前進行的口舌交鋒更像是沒營養的文人戲碼,相較於諸葛亮(央視版三國演義)的舌戰群儒,可以說差的太遠了,他都懶得吐槽樂此不疲似乎是在玩樂一般的馬謖與司馬懿了,在自信心膨脹的有些過分的馬謖麵前,或許連司馬懿都有些無語了,剛開始還有一遭沒一遭、步步緊逼的盤問,現在就是一副不想理人的樣子,隻是他的雙腳一直放在桌上,不知道是放麻了還是懶得動了。
第二項考核的題目是軍道,也就是行軍打仗之道,可能是司馬懿看馬謖一開始論書的水平,直接就選了這個對方最擅長的領域吧。這絕對不是放水,而且要在那你最得意的領域裏打敗你,借而好好地挫一挫年輕人的銳氣,這不嘛連小型沙盤都搬出來了。
馬謖躍躍欲試的樣子還是挺欠揍的,估計這是在場除了馬良以外所有人共同的心聲,他現在移到了沙盤之前等待著司馬懿的下場。
可是司馬懿還真就是懶得動一下的人物,直接派了個書童(或者是他徒弟)走到沙盤前,並表明這是先鋒,三局兩勝製,若是馬謖連敗於兩人,自然就無與水鏡四絕對壘的機會了。
誰都看得出來,擺明了司馬懿就認為馬謖不夠格直接跟他玩,正好借此機會看看水鏡府裏書童的實力。可馬謖並不這麼認為,他已經陷到“攻心”裏了,對他來說對方這種行為毫無疑問的是一場攻心的戰役,不僅是在沙盤之上要攻擊,而且在攸關自己能否入學的考核上進行著心理打擊,司馬懿絕對不簡單。
馬謖的心中在對接下來的對決進行著細致的盤算,估摸著眼前先鋒的實力,對方的能力也隻有三種可能:一、不善此道,那就必須提防接下來的中堅,爭取不用碰到司馬懿就將對方解決自然是最好,否則必是一番苦戰,但這個可能性較小;二、平庸之人,讀過兵書受過軍事方麵的教育,但是能力一般,隻需小心應付即可;三、不俗門生,司馬懿的得意弟子,專精此道,那就務必置之死地而後生了,否則隻要中堅不弱,那麼信心受挫的自己便勝算極低了,更何況後麵還有個四絕。
一聲敲擊,沙盤推演便拉開了序幕,雙方開始了在一塊衝積平原上的對決。
這第一戰便是正麵決戰,雙方各有兵員萬人,其中盾步兵七千、騎兵五百、弓箭手兩千五百,每五百人為一兵棋,作為調動標誌。按說兵力對等且配備一致的平原決戰,比的必然不再是什麼計謀,而且臨場調動應變能力,對於馬謖這樣喜歡紙上談兵的人來說倒也不算是得心應手,畢竟他就知道一個“攻心”,對於應變實在是有心無力。
這裏說一下,兩人是分別在兩個沙盤上進行的推演,所以中間站了兩個類似於裁判和播報員合體的解說,雙方一開始隻是通過各自的解說來進行判斷的,也就是實際狀況中他們所見所聞才會在他們自己的沙盤中予以顯示,否則計謀之類的就沒法用了。當然此次屬於正麵對決,也就是說其實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