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了公元205年9月。
紛擾的天下在一場讓人大跌眼鏡的兩軍對壘之後,再一次回歸了平靜。
這場戰鬥之詭異,就連史書上也無法詳盡,倒是諸多的野史將其描寫的繪聲繪色。
曹操VS四勢力聯合部隊,原本是一場具有頗多看點的戰役,可是他們甫一接觸便以孫安軍的敗退而罷鬥,真讓人懷疑這位忠臣之後的所作所為。時亦有人言,此實乃其麾下迷之少年之計,因為他看穿了各方勢力角逐的真實想法,所以才寧可背負罵名也要保存實力,力排眾議不再出兵,將孫安勢力拉出泥潭。
接下來就變成了漫長的彼此試探。
起初,曹軍派出使者向周瑜表示,停戰隻是司空與吳侯兩方麵的約定,若周瑜仍要做出支援荊州的舉動,那就是挑釁的行為,是絕對不能被容忍的行為,是需要後果自負的行為。而周瑜卻隻是微微一笑,回複道我了解了,隻要曹公信守停戰之諾言,那麼自己也絕不會做出不知趣的行為。
於是曹軍的三萬大軍便離開了江夏邊境,朝著荊州的橋頭堡新野發動猛烈的攻勢。想要時間空間而不可得的劉備卻悍然發動了曆史事件“火燒新野”,弄得夏侯惇灰頭土臉,新野得之也是若有似無。不過乍看之下,他已然將劉備的地盤一分為二,西邊是上庸守將關羽兵力一萬,東邊是北部江夏,由劉備親自鎮守兵力五千,可卻與襄陽南郡等連成一線,互為犄角。
是該試試荊州軍本事的時候了,像是絲毫沒意識到自己馬上要鑽到口袋裏的夏侯惇,無視了參軍韓浩的建議,如同演義中博望坡一般激進,直接朝著襄陽攻了過去。這一個舉動立即引起了劉琦和劉備的警覺,於是各地的援軍紛紛湧來,他們誰也不知道曹軍會不會有後續部隊。
可曹軍的目標卻不是易守難攻的巨城襄陽。
八月的暴雨連綿不絕,不知是否是大雨傾盆的緣故,夏侯惇所部在短暫的攻城之後也選擇了圍而不攻,劉琦見狀卻也隻是在城中靜靜等待。對方的目的其實並不是他劉琦,他隻需要閉門不出保存實力便可,招來援軍隻是順水推舟罷了——新拜的軍師是如此告訴他的。
大雨下到第四天的時候,劉琦的探子來報,一股由數百艘大大小小船隻組成的軍隊,由淯水而下此刻已然經過新野,就要達到襄陽了。劉琦自然很是緊張,但好在援軍將至,而且軍師再三言明曹操水軍隻會在襄陽停留片刻,以障眼法讓人覺得他們來了很多人,就是想要打下襄陽,而不會真的那麼做。
巨城的攻堅戰務必以人命來填,尚未練好水軍的曹操,是不會那麼頭腦發熱的。
正如劉琦軍師所預計的那樣,第二天,或者說當天夜裏這人數不少於三萬的水軍便順著襄江南下而去——他們的真實目的是江夏,是周瑜所在的江夏。
史家曾言,此條計謀意在拿下夏口,連同與曹操有暗通曲款的荊南四郡,反過來將荊州蠶食。
可惜他們低估了周瑜的能力,他早已在此恭候大駕,而且憑著手中的五千水軍打敗曹軍部隊!之後,此行的領軍者得出了一個結論:在水上,果然沒有人能打敗周瑜,以試陣結束為由返回了襄陽駐地,再然後便跟著夏侯惇一道揮師北歸。
其間,沒有人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何以曹軍的水軍都督於禁僅僅輸了一陣便匆匆離去,何以夏侯惇也隻是對襄陽圍而不攻,這支水陸兩棲軍隊既沒有啃下襄陽的決心,又沒有圍點打援的手段,甚至他們也沒有趁著大船之便利,由漢水(西)北上取了上庸,亦沒有轉而向東蠶食劉備立足未穩的北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