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橄欖型”分配格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遼寧
熱點透析
作者:劉巍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大背景下,遼寧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然而,在民生福祉不斷提升的同時,收入分配不公平問題卻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有損社會公平,降低經濟效益,增加不穩定因素,嚴重影響著和諧遼寧的構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製機製和政策體係,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係統,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範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同我國整體的收入分配格局一樣,遼寧目前也呈現著“金字塔型”的分配格局,要構建“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在沿著“提低、擴中、調高”的基本思路,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製的同時,重視經濟、社會等係統性工程建設,增強中等收入階層的自我認同感,暢通社會階層流動渠道,從而穩定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
一、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收入差距的擴大首先體現在城鄉居民收入的拉大。1978年,遼寧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3.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85.2元,到2012年,遼寧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純收入)則分別上升到23223元和9384元,分別增長了62.92倍和49.67倍,但城鄉收入比率卻由1978年1.96擴大到2012年的2.47。其次,城市內部收入差距擴大。2012年,遼寧省城鎮最高收入戶(10%)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6329元,而最低收入戶(10%)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7861元,僅相當於前者的14%。再次,行業間的收入差距也在持續擴大,特別是一些壟斷性行業的收入增長過快,福利待遇較高。2012年,遼寧省收入最高的行業金融業,其平均工資為78577元,收入最低的行業農、林、牧、漁,其平均工資為12213元。兩者的絕對差距是66364元,相對差距是6.43∶1。而2010年這個數值分別是51398元和6.08∶1,其擴大趨勢非常明顯。(二)收入分配秩序不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的不規範首先體現在,壟斷性國有企業憑借其壟斷地位獲得巨大利潤,並將其直接或間接地轉化為職工收入和福利以及國有企業、金融機構的高層管理人員的收入過高等。此外,現有的分配規則混亂、無序,資金渠道過多,如年終獎、業績獎、業務費、手續費提成、各種名目創收私分以及各種福利津貼等工資外收入,造成了行業間及行業內收入差距的擴大。另外,灰色收入已成常態。據推算,2011年中國居民灰色收入為6.2萬億元,約占GDP的12%。由於監管漏洞,禮金、紅包、出場費、好處費及各種名目的非透明、非規範性收入不同程度存在,造成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扭曲。遼寧職工收入問題研究課題組的研究表明,遼寧收入分配失衡的一大原因正是非工資性收入造成的巨大差異,收入分配不公、分配秩序不規範、灰色收入等隱性收入的大量存在促成了分配的失衡。(三)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由於收入差距擴大,居民收入分層明顯,低收入階層規模巨大,我國分配格局呈現“金字塔型”構造,中等收入階層比重偏低。2011年1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稱,中等收入階層占總人口的23%,約為3億人口。這還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數據,很多人認為它高估了中等收入群體的數量。而對於遼寧省中等收入群體的數量,尚未有具體統計,但從行業收入的角度來看,2012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等行業收入水平屬於中等或中等偏上,這些行業的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約為22%,由此可見,遼寧省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