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鄭和下西洋的影響(1 / 1)

鄭和七下西洋,這一曆史壯舉不僅震撼了國人,也震撼了整個世界,無論是對中國還是世界的文明與進步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世紀後期,歐洲一些國家開始了工業化前的原始資本積累,爭奪海上霸權,在美洲、非洲及亞洲等地,用“劍與火”,進行血腥的殖民地掠奪。然而,鄭和航海的性質與之是截然不同的,使團抵達之地,從不以眾欺寡,以強淩弱,而是施恩布德,共享太平之福。鄭和船隊為文明禮儀之師,既未強行占領別國一寸土地,也未掠奪當地一分一毫的財產,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酷愛和平、睦鄰友好的精神。

當時的東南亞、南亞、非洲很多國家都對中國的禮儀、風俗、服飾、曆法、度量衡、生產技術等非常崇拜,為此還紛紛派學生到中國求學。文化的傳播加速了他們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也增進了和中國的友誼。同時中國也了解了各國的情況,學到了外國的生產、生活經驗,促進了物種的交流。鄭和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對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也很尊重,出航前後都要朝拜媽祖,祈求神佑。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外交往的基本政策是“凡日月所照,無有遠近,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方所得,非有意於臣服之也”,“遠邇相安於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對各國要“厚往薄來”,他的意思是不圖各國臣服的虛名,和各國交往要一視同仁,以誠相待。明成祖朱棣繼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對外政策,電講究“內安諸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宣德化而柔遠人”,“四夷順則中國寧”,因此“銳意通四夷”。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敕諭各國王“祗順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淩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派鄭和下西洋就抱著建立和平、友好、安定、有序的國際秩序這樣一個總目標。

鄭和七次下西洋,不僅打通了中西海上航道,還將明朝“禮治”外交推向了全盛時代,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西方萬國,奔走臣服,充湊於廷”。明代京師也成為了中國同亞、非諸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對明朝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等同樣產生了重大影響。明朝和東南亞、南亞、非洲地區的國家增進了友誼,一些小國希望明朝支持他們抵禦強大鄰國的欺壓,而明朝主持了公道。鄭和下西洋時調解的國家間糾紛,主要有安南和占城,滿剌加與暹羅,三佛齊與爪哇,錫蘭和各鄰國的爭端等。正是由於在政治上友好,貿易上有利,許多亞非國家紛紛派使臣來華進行朝貢貿易,這實際上是一種官方貿易。明朝對一些國家規定三年一貢或二年一貢,很多國家不僅年年來,有的甚至一年來幾次。明朝政府對違令來的,還是允許貿易。僅明代永樂年間鄭和到過的海外各國派使臣來華的就有318次(不包括朝鮮、日本、琉球),國王率團來華訪問的有4個國家的11位國王,其中有3位國王逝世並安葬於我國,蘇祿國東王葬於德州,渤泥國王葬於南京,古麻拉朗國王葬於福州。

因此,鄭和的航海創舉不僅在南洋與印度洋各國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他們還將中國精美的絲綢、瓷器等物品和先進的華夏文明遠播至所到的亞非圍家,並進行廣泛的物質、文化交流,使中困“知異域之事”,“普天下何若不同”,也讓“遠夷知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