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世界地理的大發現,大家都會稱頌達伽馬、哥倫布等人的貢獻,但卻不知道鄭和。在西方學界,長期存在著“歐洲中心論”的理論主張。但近年來,西方出現了兩部具有影響力的著作試圖打破此種“成說”。一本是德國學者貢德·弗蘭克寫的《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書中估計,16世紀之後200年中,世界有記錄的白銀產量為12萬噸,約一半流入中國。這就表明此時的明清王朝已經不自覺地被納入西方市場經濟體係,並成為全球的經濟重心。另一本就是英國皇家海軍退役軍官加文·孟常斯寫的《1421年——中國發現了世界》,提出鄭和第五次出洋時,派遣屬下洪保、周滿各率分隊完成了環球航行,此後的西方航海探險家們可能持鄭和航海圖發現新大陸。盡管這些“新發現”證據尚需充實,但其“中國發現了世界”的論點極大地提高鄭和的知名度。
在航海期間,鄭和在南洋各國傳播華夏文明,受到各地人民的熱烈歡迎。他所到之處,抵國問禁,入境問俗,尊重其國風俗,給該地帶去穀物培植,織布工藝,構築磚屋,造船航海技術以及使用錢幣等,留下許多讚美傳說。為了懷念這位偉大的和平先驅,當地人民為鄭和修廟,焚香祭祀,奉若神明,頂禮膜拜。他們還用鄭和的名字命名其遺跡和物品。比如印尼爪哇有三寶洞、三寶壟、三寶井,修築雄偉的三寶廟,內立鄭和塑像,香火極盛。馬來西亞馬六甲有鄭和廟、三寶山、三寶城、三寶井,修建了“鄭和曆史紀念廊”,立起4米高的鄭和石像。泰國亦有三寶港、三寶塔寺、三寶城等建築物。曼穀的三寶公廟有副對聯,上聯曰:“七度下鄰邦,有名勝跡傳異域。”下聯曰:“三寶駕度航,萬同衣冠返故都。”作為世界曆史上的偉人,鄭和受到東南亞國家的尊敬,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保留了很多紀念鄭和的遺址,在印度尼西亞有三寶壟、三寶墩、三寶洞,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斯裏蘭卡還保存鄭和立的石碑,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柬埔寨等國都有三寶廟。在非洲的索馬裏布拉瓦地區還有一個中國村,叫鄭和村,就是因為鄭和船隊曾經到過那裏。可見,在海外鄭和受到普遍崇敬,曆時500餘年,至今不衰。在國內,他帶回的占城水稻良種遍植在閩、浙、粵地區,波斯的“西府海棠”之花每年春季都盛開在南京靜海寺與北京長陵。
年,繼英國駐華外交官梅輝立第一個發表了研究鄭和的文章之後,荷、美、法等國學者也發表了很多文章,20世紀90年代,美國人露易斯雷瓦西寫了一本紀念鄭和的著作《當中國稱雄海上》引起西方國家的廣泛關注,也由此引發了研究鄭和新的熱潮。鄭和下西洋時,阿拉伯人曾把鄭和寶船畫了下來。後來美國人把鄭和寶船圖和哥倫布乘坐的船進行了對比,證明了兩者大小相差懸殊。
年美國地理雜誌評選的1000年來全球貢獻最大的100位人物中,中國的鄭和、範寬、朱熹、忽必烈、曹雪芹、毛澤東分別入選,在這6人之中,鄭和被列在首位。英國人退役潛水艇長加文·孟席斯用十幾年時間,研究鄭和並發表了《1421年——中國發現了世界》,他認為鄭和是環球航行的第一人,這也引起了世界史學界的激烈爭論,但都說明世界對鄭和的重視,也說明了鄭和在世界史中的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