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了的行為問題
總有些你不想做,有時卻又控製不了的事情,太糟糕了,要如何應對這些行為呢?也許,有人告訴你克服這些問題很難,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成長中必然的事情,可是,答案不一定是你想象的那樣。管不了並不意味著不能管,什麼方法能夠克製它們呢?
【情景再現】
拖拉麵麵觀
很多同學向我抱怨時間不夠用,可是時間總被他們自己消耗掉的。很多家長向我抱怨孩子拖拉、磨蹭:
“我很矛盾,昨天我告訴自己要6點30分起床,可是到了第二天,鬧鍾響了,頭似乎還有些暈,被窩很暖和,自己不想起床,可是說好要起來的,那好吧,我數數吧,數10下就起床,數完10下,我覺得還有時間,於是又數了20下……終於起床了,可是已經是6點40分了,我磨蹭掉了10分鍾,老媽在旁邊一直催我。我也想起來可是……”
“每天吃完飯寫作業時,我總是會拿出這本書看看,拿出那本書看看,東摸摸、西摸摸的,有時還進進出出,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拿點喝的,打開課本要寫作業了,也會把書翻翻,總是翻了其他的再看要複習的。很多時間就被我這樣浪費了,無語啊,我怎麼克製自己啊?”
“每次放假我都告訴自己先寫完作業,一開始還可以,寫了兩天後發現假期那麼長,按部就班來吧,可是每天的變動總很多,於是,作業總會被留到最後才做,總覺得還有時間,你知道大多數學生都是這樣,快開學的時候再抓緊時間寫作業。”
“我很煩,在家媽媽老說我,吃飯說我拖拉,穿衣服說我拖拉,洗澡說我拖拉,我不就是慢些嗎,我承認我是有一點點的磨蹭,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
【學子之惑——莫名其妙的拖拉】
真實的世界
很多同學都曾有過美好的設想,尤其是自己受到激勵的時候,那真是熱血衝冠,恨不得馬上大幹一場,於是,一個個計劃浮現在腦海。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很多人都知道,可做了兩天之後,計劃總會慢半拍——因為實現目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現在似乎時間很充分。
就像很多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過一會兒……再過一會兒……再過一會兒……”,我們總會計劃很多東西,可是計劃卻總是被拖延。我相信大多數同學曾經在學習、生活中不止一次地告訴自己:“我馬上就做”,可是“馬上”重複了很多次;“我明天再做它”,可是“明天”有很多;“我還有時間”,嗯,是的,隻要還沒到期限時間,總還有時間,可是,快到期限時,又很痛苦——沒辦法,有些事情總是要完成的。
你是否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做?也曾因此受挫而暗下決心不再這樣,可在下一個任務來臨前,又會習慣性地一拖再拖?你是否遇上一些做事拖延的同事,結果飽嚐焦急等待的滋味呢?
當你在玩兒遊戲的時候,你告訴自己我再玩兒一分鍾,可是一分鍾一分鍾地過去了,你還在玩兒;當你看小說的時候,你告訴自己再看一章,看完就不看了,可是一章接著一章,你還在看;當你在打球的時候,你告訴自己再打一局,然後就走,可是好幾局了,你還是沒走……為什麼在學習的時候,沒聽你說,讓我再學一個小時吧,讓我再做一道題吧,好像你總有很多理由可以逃避這些。
這就是真實的世界,很多同學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分鍾,不管要做的事是簡單還是困難。如果事情簡單,很容易完成,他就會將這件事拖下去,直到最後期限——反正可以做完,按時完成就行;如果對要做的事情沒有把握,感覺困難,甚至有些恐懼,那更是遲遲不肯行動了。
楊樹枯了,有再青的時候;百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燕子去了,有再飛來的時候。我們總覺得時間還夠,你還可以把握,一些事情總要拖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才做,卻不知有些東西一旦錯過了就再沒有了:一個人的生命窒息了,卻沒有再複活的機會。在我念小學時,有這樣一篇課文《寒號鳥的故事》:
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陽光明媚,鳥兒歡快地歌唱,辛勤地勞動。其中有一隻寒號鳥,有著一身漂亮的羽毛和嘹亮的歌喉。它到處賣弄自己的羽毛和嗓子,看到別人辛勤勞動時,反而嘲笑不已,好心的鳥兒提醒它說:“快壘個窩吧!不然冬天來了怎麼過呢?”
寒號鳥輕蔑地說:“冬天還早呢,著什麼急!趁著今天大好時光,盡情地玩吧!”就這樣,日複一日,冬天眨眼就到了。鳥兒們晚上躲在自己暖和的窩裏安樂地休息,而寒號鳥卻在寒風裏,凍得發抖,用美麗的歌喉悔恨過去,哀叫未來:“哆嗦嗦,哆嗦嗦,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萬物蘇醒了。寒號鳥沐浴在陽光中,好不得意,完全忘記了昨天的痛苦,又快樂地歌唱起來。
鳥兒勸他,“快壘個窩吧,不然晚上又要發抖了。”
寒號鳥嘲笑地說:“不會享受的家夥。”
晚上又來臨了,寒號鳥又重複著昨天晚上一樣的故事。就這樣重複了幾個晚上,大雪突然降臨,鳥兒們奇怪寒號鳥怎麼不發出叫聲了呢?
太陽一出來,大家尋找一看,寒號鳥早已被凍死了。
你聽說過太多“今日事今日畢”的道理,然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能拖一天是一天”的狀態才更接近現實。故事中寒號鳥的悲劇發生在很多同學身上,隻是沒有它那麼慘而已。我們不妨做個測試看看你是否有拖拉的習慣:
拖拉測試
對下列各題作出“是”或“否”的如實回答:
1.由於不高興或情緒不佳,你常常耽擱了某些事情。()
2.有時,你之所以放棄一些工作是因為它們比你預計的要更麻煩和困難。()
3.有時你因害怕失敗而做事拖拉。()
4.如果沒有十分的把握,你就不願去開始做某件事情。()
5.你常常感到自己沒有完成過什麼有價值的事,因為你對自己太吹毛求疵。()
6.每當你拖拉的時候,你不感到內疚。()
7.由於對他人感到厭煩,你有時會耽擱某些本該做的事情。()
8.你常很勉強地去做一些你實際上並不想做的事情。()
9.你有時因為覺得別人對你太霸道、太過分,而把一些事情耽擱下來。()
10.你常覺得自己好像有許多事情要做,但你就是提不起興致來,你不知道該從哪件事做起。()
11.在做某事時,你常說:“我現在不想做,等到我心情舒暢以後再去做。”()
12.你下了無數次決心要去幹好某一件事,可就是堅持不下去。()
13.隻要一碰到挫折,你就會放棄正在努力去實現的願望。()
14.你常覺得凡事都應十全十美才應該去做。()
15.你常說你該幹某事了,可就是沒有行動。()
16.你是否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17.你常會中斷正在做的事而去和別人聊天。()
18.你習慣於上廁所時看小說或雜誌。()
19.你經常上課遲到。()
20.你習慣賴床不起。()
21.你常不能長時間堅持自己正確的意見。()
22.你常感到渾身無力、疲憊。()
23.你常常許諾幫助別人忙,但總是不能如願。()
24.你常覺得睡眠不夠,而找時間補覺。()
25.你經常拖延交作業。()
26.你不喜歡思考,用現成的方法解決問題最好。()
27.在練習長跑時,你常不能堅持跑到終點。()
28.你給自己訂的學習計劃常不能如期完成。()
29.你常要在別人的督促下才能完成任務。()
30.每次外出時,你常讓別人等你。()
評分規則:
每題回答“是”記1分,回答“否”記0分。各題得分相加,統計總分。
測評結果:
0~9分:你不是一個辦事很拖拉的人,隻需平時對自己嚴格要求。記住:今日事要今日畢。
10~20分:你辦事比較拖拉,這對你的學習不利。建議你改正,否則大量的時間將從你的指縫間流走。
21~30分:你是一個辦事很拖拉的人,這對你的學習和身體極其不利。你如不改變這種狀況,會讓自己處於一種鬆散、無節奏的生活狀態之中,抑鬱會光臨你,對你的心理損害不小。想要有所建樹的話,你必須改掉。
為何會如此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當天該做的事情總要拖到明天、後天甚至下個星期,雖然心裏著急,可行為上卻總是拖拖拉拉的,進度很慢,不到最後時刻就積極不起來,直到實在拖不下去了才臨時抱佛腳。通常,我們將“辦事緩慢、不痛快、時間觀念差、經常拖後期限”的人稱為“拖拉的人”。
每個人都知道拖拉不好,可究竟是什麼讓人——就像你自己去拖拉呢?拖延背後是一係列問題:
太多分散注意力的東西:很多同學的書桌上放著各種學科的複習資料,本來你要複習數學了,看到一本英語資料,順手拿起來翻了翻,翻完後,就開始複習數學,複習了一會兒又被一本物理資料吸引了,拿起來又看了看物理。很多同學有過這種經曆,完全沒有什麼想法,隻是下意識去做,沒有浪費時間啊,確實都在學習,可是最主要的事情卻被影響了,結果你的效率很低。
缺乏自信的猶豫:你有過這樣的經曆嗎,你很想做一件事,可是又在懷疑自己——懷疑自己能做好嗎,有這個能力嗎。你很猶豫,不知道該如何做,而時間就在你猶豫之中一點點地流逝了,正當你下定決心要做的時候,情況可能又發生了變化,甚至原來的機會已經沒了。年輕人最容易染上的可怕習慣,就是遇事明明已經計劃好、考慮過,甚至已經作出決定了,卻仍然畏首畏尾、瞻前顧後、不敢采取行動。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不敢決斷,終於陷入失敗的境地。
完美主義傾向:很多同學覺得應該“三思而後行”,要把所做的事情想得麵麵俱到,覺得不會出問題了才會動手去做,可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完美的思考,總會有些事情脫離你的想象,更重要的是要想做好一件事絕不是靠想想就可以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人的天性,但是有時候沿著這條思路你會產生反應過度的企圖,變成了完美主義者。如果一開始你就想著要把事情做的完美無缺,你需要做很多的工作,那將導致很大的壓力,於是就導致了拖拉。因為你的大腦很快就能把這些任務和這些壓力聯係到一起,結果產生了抵觸的意識,常見的做法就是推遲延期。沒有完美的人和事物,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正是因為這不完美才讓我們周圍這個世界變得如此美麗,如此各具特色。你可能會試圖寫一篇最完美最有價值的文章,但你永遠不會成功,因為什麼事情都有可以再改進的空間。你要明白,今天完成的不完美的工作遠優於無限期拖延的完美的工作。
害怕承擔責任:有些同學很擔心自己做不好後被人批評,於是,就想等別人跟他們一起做,至少出了事情也有個“伴”。他們害怕當“出頭鳥”,不敢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為他們害怕承擔責任,接受不了自己失敗或者被批評的結果。
因恐懼而害怕改變:每個人都有自己未知的領域,當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習慣之後,他們往往不願意作出改變,譬如,你上學的路有好幾條,但通常你隻會選擇一條走,其他的幾條基本不會走。當事情出離了你的認知,你會因為對未知的恐懼,而猶豫不前,不願意作出改變。
沒有目標:有些同學,並非沒事情做,他們時時刻刻都有事情做,可就是不知道在做什麼,他們總覺得自己很忙,可是卻沒有收到什麼成效,沒有任何效率可言,因為他們沒有明確的目標,東做做,西做做,結果最主要的事情沒有做好,次要的事情也可能沒有做好。
不可救藥的“自信”:你要做的作業不難,你要做的事情也不困難,按照你的估計你需要更少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假如你有10天去做它們,當你覺得隻用3天可以做好時,你經常放到最後3天才做,可結果往往是出現意外的事情,也許你也能完成,但是完成的質量就很難保證了,更要命的是,這3天你會很累。說實話,這不是你自信的表現,我更覺得你是在偷懶,你沒有對要做的事情負責任,有太多的同學這麼幹。
糟糕的時間管理:這是絕大多數同學存在的問題,你有很多事情要做,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時間是你最好安排的,你完全把握不好,結果整個人處於“茫—盲—忙”的狀態,看一個小故事,你就會明白:
第一家公司:
老板:小張今天工作忙不忙?
小張:不忙。(天真的表情)
下班時老板對小張說:你明天不用來了。
小張:為什麼?(驚訝的表情)
老板:因為你不會找事做,所以才會不忙,公司要你何用。——茫
第二家公司:
老板:小張今天工作忙不忙?
小張:很忙。
下班時老板對小張說:你明天不用來了。
小張:為什麼?(天啦!~我又做錯了什麼了?)
老板:因為你做事沒有係統,所以才會整天忙,公司要你何用。——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