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選擇——莫讓自己陷入選擇的誤區(1 / 3)

【情景再現】

我的前途誰做主

經常在QQ上看到這樣的留言:

“和老師,我不知道怎麼辦,大家都說我做事沒主見,我也發現了自己這個缺點。譬如,上次老師組織我們參加足球比賽,我一直很喜歡足球,可是,高中的學習壓力很大,加上我又到了高三,參加比賽又不能給我加分,我報還是不報呢?我很猶豫決定不了,結果讓爸爸拿主意,他說現在學習為主,不要參加了。我最終沒有參加,可是每次看到其他同學參加比賽的積極踴躍,那種激情投入,那種滿足,我很羨慕。我居然發現他們回來後又都能精神抖擻的投入學習,我感覺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我很後悔。類似這樣的事情有很多,麵對選擇,我總是猶猶豫豫,即便選擇了、決定了,也會考慮再三,大多數情況下常常感到後悔。這太痛苦了!”

“馬上就要文理分科了,我很喜歡文科,可是爸爸和媽媽說文科出來了不好找工作,還是選擇理科吧,可是我不太喜歡物理,我該如何選擇呢?”

“高考結束了,頭疼的事情又來了,我該選擇什麼學校和專業呢?和老師你能給我一些建議嗎?我不知道怎麼選擇學校和誌願。”

【學子之惑——愚公移山還是移人】

選擇的痛苦

在考試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一類題——選擇題,你一定知道吧,選擇題有單選和多選,你喜歡單選題目還是多選題目?對於單選,假如你實在不會做,可以從四個當中選擇一個,做此類題的困境在於你能排除兩個,但剩下的兩個無論如何分辨不出來,這時候你會很鬱悶。而多選題則是更殘酷,因為不知道可以選幾個,如果你不明白題目內容,那是更加鬱悶。

其實,你的生活、學習猶如做選擇題,有時是單選,有時是多選。麵對單選,當你不知道答案時你很痛苦;可是麵對多選,你知道有多個答案,卻不知道選哪個更是痛苦。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場比賽過後,你認為是銀牌獲得者幸福呢,還是銅牌獲得者更幸福?是銀牌獲得者嗎?答案是銅牌獲得者!參加比賽的選手都是為了得到一個好的名次,但是,銀牌的獲得者對金牌念念不忘,他不斷在咒罵:就差0.03秒,你得到了金牌,我卻隻能屈居第二,我的運氣怎麼這麼差?而銅牌的獲得者卻慶幸不已:僅僅因為這0.03秒,我站在了領獎台上,其他人什麼也沒得到。銅牌的獲得者很幸福,因為他知道:比起第4名,他是一個成功者。幸福居然並不取決於事情的結果,而是取決於我們看問題的角度。

你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吧,當你買了一個東西後,再遇到賣此類東西時,你經常會再尋問價格。為什麼呢?你期望得到這樣一個事實:你那時買的便宜,這個東西現在還是比較貴,你買值了;可是多數情況並非如此。如同案例中的同學,自己選擇了一件事,可是事後又往往羨慕別的事情,總覺得沒選到的是好的。對於這樣的同學,與其有選擇,勿如沒有選擇,隻是痛苦了一次,而他卻是選擇時痛苦選擇後也痛苦——兩次痛苦,真是不值得。

不知道如何選擇的痛苦在於自己的能力不夠,而多個選擇的痛苦在於不知道如何舍棄,舍棄後又再為舍棄的事情後悔。有人說,人生不過是一連串的選擇和決策的過程:從你早上起來要穿哪一套衣服出門開始,你就在選擇;中午要去哪裏吃飯,吃什麼飯,你又在選擇……正是你在生活中每個環節的選擇和決策,塑造了你的人生,決定了你的成敗。

可是選擇並非如此容易,不僅如此,有時還讓你充滿痛苦,學會如何選擇是一種智慧。

放棄是一種智慧

兩千多年前的孟子說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當你麵臨選擇時,魚、熊掌都是你想得到的,可是一箭雙雕、一石三鳥的事情很少發生,你不得不選擇其中一個,舍棄另一個。可是,很多同學卻選擇魚與熊掌一起吃,多麼理想啊,不僅吃著碗裏的還看著鍋裏的,結果往往是雞飛蛋打,飛了老鷹又跑了兔子。你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同一個時間你不可能既學習又玩遊戲。

很多同學聽別人講過“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成功就在堅持之後”,可是你們真的了解“堅持”嗎?有很多同學把不明方向的固執當做了“堅持”,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一對師徒走在路上,徒弟發現前方有一塊大石頭,他就皺著眉頭停在石頭前麵。

師傅問他:“為什麼不走呢?”

徒弟苦著臉說:“這塊石頭擋著我路,我走不下去了,怎麼辦?”

師傅說:“路這麼寬,你怎麼不會繞過去呢?”

徒弟回答道:“不,我不想繞,我就想要從這個石頭前穿過去!”

師傅:“可能做到嗎?”

徒弟說:“我知道很難,但是我就要穿過去,我就要打倒這個大石頭,我要戰勝它!”

經過艱難的嚐試,徒弟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

最後徒弟很痛苦:“連這個石頭我都不能戰勝,我怎麼能完成我偉大的理想!”

師傅說:“你太執著了,你要知道有時堅持不如放棄。”

執著是一種可貴而值得稱讚的精神,可是,執迷不悟的固執,卻是一種自欺欺人。因種種主客觀因素製約難圓其夢,與其一意孤行地固執下去,不如正視現實,咬咬牙勇敢地放棄。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了執著的精神,便有了雙足不斷前行的動力,但千萬不要在道路的岔口,被不理性的風沙迷蒙了雙眼,進入固執的死胡同而又不肯回頭,否則就離成功越來越遠。但是,你一定記住一點:有時候放棄是對的,但是放棄選擇肯定錯誤的!

愚公移山還是移人

我們曾經學過《愚公移山》這篇課文,你還記得這篇課文向你講述的道理嗎?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不怕艱難險阻,排除一切困難,堅持不懈,贏得勝利。

這個道理一直激勵了我很久,當我大學給同學們講《管理學》時,我忽然發現“愚公移山”的精神可取,方法卻不對。

從科學角度看,愚公違背了科學規律,客觀上不可能成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粗略計算,兩山約合土石二百多萬億噸。愚公把土運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每年隻能往返一次,每次5噸,也要5000個100億年。而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的壽命總共是100億年左右,也就是說當人類都把家搬到了太空,愚公還不曾毀山之一角!

這當然是說笑,在這裏我想讓同學們先弄清楚一個事情,愚公為什麼要移山?是為了走出去。假如你是愚公麵臨這種情況,怎麼選擇?我們分析下他有幾種選擇:第一種,就是移山,佛當殺佛,山當移山;第二種,等神仙幫忙,把阻擋我們的障礙去除,或者自己練就仙術,可以飛越過去;第三種,此路不通,還有其他通路,我總可以走出去,大不了全家搬走。你覺得哪種選擇更容易實現你的目的?毫無疑問肯定是第三種!有句話說的好,“方向比努力重要”。正如本書前文講過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選擇錯了方法,一樣沒有成效。

愚公移山還是移人,答案是移人。當你目標確定了,第一需要的是方法,然後,再是堅持!

變通,讓你的目標更現實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青年大學畢業後,曾豪情萬丈地為自己樹立了許多奮鬥的目標,可是幾年下來,他一事無成,所以滿懷煩惱地去找一位智者傾訴。

當他找到智者時,智者正在河邊的一間小屋裏讀書。智者微笑著聽完青年的傾訴,對他說:“來,你先幫我燒壺開水!”

青年見牆角放著一個很大的水壺,旁邊是一個小火灶,可是周圍卻沒有柴禾,於是便出去撿拾。

他在外麵拾了一捆枯枝回來,從河裏裝滿一壺水,放在了灶台上,堆放了些柴禾便燒了起來。可是由於水壺太大,一捆柴禾燒盡了,水也沒有燒開。

於是,他跑出去繼續撿拾柴禾,等拾到足夠的柴禾回來時,那一壺水已經涼得差不多了。這回他變得聰明了,沒有急於點火,而是再次出去撿拾了很多柴禾,由於柴禾準備得充足,一壺水不一會兒就被燒開了。

這時,智者忽然問他:“如果沒有足夠的柴禾,你該怎樣把這壺水燒開?”青年想了片刻搖搖頭,智者說:“如果那樣,就把壺裏的水倒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