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到了後來,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4.李勉葬銀
以德立身貫穿於每個人的全部人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道德對於人的要求會有著不同的變化,每個人體驗和經曆的內容也不一樣,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變的,它對每個人的人生大廈起著支撐作用的定律是不變的。
李勉是唐朝人,從小喜歡讀書,並且注意按照書上的要求去做。時間長了,就成了習慣,培養出了誠信儒雅的君子風度。
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從不貪取不義之財。
有一次,他出外學習,住在一家旅館裏。正好遇到一個準備進京趕考的書生,也住在那裏。兩人一見如故,於是經常在一起談古論今,討論學問,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這位書生突然生病,臥床不起。李勉連忙為他請來郎中,並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幫他煎藥,照看著他按時服藥。一連好多天,李勉都細心照顧著病人的起居飲食等日常生活。可是,那位書生的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一天天地惡化下去了。看著日漸虛弱的朋友,李勉非常著急,經常到附近的百姓家裏尋找民間藥方,並且常常一個人跑到山上去挖藥店裏買不到的草藥。
一天傍晚,李勉挖藥回來,先到朋友的房間,看見書生氣色似乎好了一些。他心中一陣歡喜,關切地湊到床前問:“哥哥,感覺可好一些?” 書生說:“我想,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這可能是回光返照,臨終前兄弟還有一事相求。”
李勉連忙安慰道:“哥哥別胡思亂想,今天你的氣色不是好多了嗎?隻要靜心休養,不久就會好的。哥哥不必客氣,有事請講。”
書生說:“把我床下的小木箱拿出來,幫我打開。”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書生指著裏麵一個包袱說:“這些日子,多虧你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是一百兩銀子,本是趕考用的盤纏,現在用不著了。我死後,麻煩你用部分銀子替我籌辦棺木,將我安葬,其餘的都奉送給你,算我的一點心意,請千萬要收下,不然的話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會安寧的。”
李勉為了使書生安心,隻好答應收下銀子。
第二天清晨,書生真的去世了。李勉遵照他的遺願,買來棺木,精心為他料理後事。剩下了許多銀子,李勉一點也沒有動用,而是仔細包好,悄悄地放在棺木裏。
不久,書生的家屬接到李勉報喪的書信後趕到客棧。他們移開棺木後,發現了陪葬的銀子,都很吃驚。了解到銀子的來曆後,大家都被李勉的誠實守信不貪財的高尚品行所感動。
後來李勉在朝廷做了大官,他仍然廉潔自律,誠信自守,深受百姓的愛戴,在文武百官中也是德高望重。
5.亞曆山大問路
寬容是一種氣度,是一種胸襟,是一種修養。寬容別人的過失,將給別人一個醒悟的機會。但是,寬容並不是寵愛,更不是放縱。寬容隻是使自己擺脫凡事斤斤計較的心態,拓展凡事耿耿於懷的心胸。
亞曆山大大帝騎馬旅行到俄國西部。一天,他來到一家鄉鎮小客棧,為進一步了解民情,他決定徒步旅行。當他穿著沒有任何軍銜標誌的平紋布衣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記不清回客棧的路了。
亞曆山大無意中看見有個軍人站在一家旅館門口,於是他走上去問道:“朋友,你能告訴我去客棧的路嗎?”
那軍人叼著一隻大煙鬥,頭一扭,高傲地把這穿著平紋布衣的旅行者上下打量一番,傲慢地答道:“朝右走!”
“謝謝!”大帝又問道,“請問離客棧還有多遠?”
“一英裏。”那軍人生硬地說,並瞥了陌生人一眼。
大帝禮貌道別,剛走出幾步又停住了,回來微笑著說:“請原諒,我可以再問你一個問題嗎?如果你允許我問的話,請問你的軍銜是什麼?”
軍人猛吸了一口煙說:“猜嘛!”
大帝風趣地說:“中尉?”
那煙鬼的嘴唇動了一下,意思是說不止中尉。
“上尉?”
煙鬼擺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說:“還要高些。”
“那麼,你是少校?”
“是的!”他高傲地回答。於是,大帝敬佩地向他敬了禮。
少校轉過身來用對下級說話的語氣,問道:“假如你不介意,請問你是什麼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