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芬蘭女總統塔爾婭·哈洛寧:從單身母親到一國之君(3)(2 / 2)

這種保持親密性又具獨立性的同居生活,對於政務繁忙的哈洛寧和具有獨立精神的知識分子阿拉亞爾維是非常合適的。在芬蘭和其他北歐國家,同居十分普遍,隻要登記就享有和結婚一樣的法律地位,在人們眼裏就像結婚、離婚一樣再正常不過了。哈洛寧生長在赫爾辛基的平民區,年輕時就很“激進”,同情窮人,接近普通百姓,並退出了教會。在她看來,結婚隻是教會和上帝的需要,對她和阿拉亞爾維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況且這些年哈洛寧在政壇上一帆風順,絲毫未因個人生活問題而受影響。她之所以能在"性別大戰”中殺出重圍,戰勝有個漂亮妻子和四個兒女的前總理阿霍,長驅直入總統府,一個重要原因是芬蘭乃至全社會對她個人生活的欣賞,至少是默認和寬容:麵對一些反對力量包括教會的挑剔,倔強的哈洛寧也多次表示還沒有結婚的打算。這大概也是他們兩人同居多年而不結婚的原因。

但是,在她當選總統以後,情況有了變化—-至少在個人生活方麵,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的她已無法再完全按照自己的個性行事。阿拉亞爾維辭去了國會秘書的工作,到一家福利機構從事研究工作,因為哈洛寧總統必須接受國會的約束,他再在國會工作難免會被人說三道四。最主要的壓力是,作為總統,哈洛寧的主要工作是外交事務,她上台以後頻頻出訪瑞典、俄羅斯、美國、歐盟國家,接待來訪的外國政要,阿拉亞爾維也大多陪同前往。在哈洛寧當選之前,阿拉亞爾維曾在芬蘭國會任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法律專家,在哈洛寧當選為芬蘭總統後,他主動辭去了自己的工作以免引起利益上的衝突,這意味著他要在哈洛寧6年的任期內甘心當一位“幕後工作者”。有人曾不無幽默地問哈洛寧,阿拉亞爾維後勤保障工作做得怎麼樣,哈洛寧的回答是:“夠好了。他認為我是一個獨立的人,但是有時有些事情我自己做不了主,我認為北歐的男人們都盡力了,也許將來他們會做得更好。”

長久以來,哈洛寧似平一直抗拒國內許多方麵的壓力拒絕結婚。在生活方式相當“開放"的芬蘭,人們本來其實並不介意這種關係,但在正式場合和報紙上如何稱呼阿拉亞爾維就成了問題。曾經有一段時間,芬蘭人一直不知道該如何稱呼與他們的女總統一起生活的那個男人。在究竟如何稱呼阿拉亞爾維的問題上,芬蘭普通公民、律師和各大媒體積極參與討論。一時間,整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為此,總統辦公廳曾發布一項通報,建議稱“丈夫”。但許多人對此表示不解,紛紛打電話詢問:哈洛寧和阿拉亞爾維不是還沒有合法的婚姻關係嗎?一家大報總編更是在報上公開表示,因為阿拉亞爾維不是女總統的丈夫,所以該報在提到他時不會用“丈夫”這個稱呼。

芬蘭電視台當時曾公布了一項有趣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25%的芬蘭人同意對阿拉亞爾維使用“丈夫”稱呼,約50%的芬蘭人主張稱“生活伴侶”還有一類人則認為,應當用“男人”一詞。他們認為,應當稱“塔裏婭哈洛寧與她的男人潘蒂阿拉亞爾維”。

一種有相當代表性的意見認為,哈洛寧如今貴為總統,不是一介平民,也不是僅代表支持她的選民,而是代表整個國家。盡管芬蘭人民和社會對於同居毫無偏見,對阿拉爾維跟著住進總統府也無異議,但是代表國家的總統和外國政要站在一起時,身邊不能總是一個名分不定的“男朋友”、“伴侶”、“配偶”之類。在講究對等的外交場合上這難免“有礙國體”,也會給對方帶來稱謂的尷尬。

這些壓力使哈洛寧總統和阿拉亞爾維有點哭笑不得,他們沒想到國民會如此關注他們的私生活,為了息事寧人,他們不得不認真考慮一番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