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墩,這個距離沂水縣城池四十裏地的村落,本來是默默無聞的,因為一場生死攸關的戰役,一躍成為所有人矚目的地方。 Ww WCOM
連夜構築起來的簡單工事,不可能那麼牢固,但聊勝於無。
蔡思偉、張玨、呂文煥及其麾下的明軍將士,早就做好了一切的準備。
蒙古鐵騎卯時從沂水縣出,前往王家墩而來,他們行軍的度不是很快,似乎在節省力氣,接近辰時,蔡思偉等人已經能夠看見官道上麵揚起的黃沙。
淩坤元年八月初九,辰時。
漫的黃沙,讓人幾乎睜不開眼睛,兩路大軍在王家墩對峙,沒有誰先起衝鋒,雙方相距不到五百米的距離,就這麼靜靜的看著。
氣氛已經變得令人窒息。
忽必烈很謹慎,蔡思偉同樣謹慎。
忽必烈的謹慎,來源於莒縣之戰損失了二十餘萬大軍,損失了哈必赤和兀良合台兩員悍將,蔡思偉的謹慎,來源於此番戰鬥的重要性,以及大元朝廷的皇帝就在對麵的蒙軍之中。
騎兵的進攻,最大的威力就來自於衝擊過程中產生的氣勢,但這一次的廝殺,雙方都沒有率先衝擊,而五百米的距離,已經不可能產生駭人的氣勢。
唯有勢均力敵的雙方,在決戰的時候,才擺出來如此的架勢。
從這一點來,雙方就是完全的硬碰硬。
蔡思偉、張玨與呂文煥等人,已經告誡了諸多明軍的將士,此番作戰重點依靠的就是手中的長矛長槍和自身的能力,至於轟雷,恐怕不能夠揮出來決定性的作用。
蒙古鐵騎與明軍的將士,全部都做好了廝殺的準備,這一次他們完全豁出去了。
太陽當頭照,萬裏無雲,氣還是很不錯的。
終於,蒙古鐵騎的軍士開始動作了。
漫箭雨出現的刹那,蒙軍軍士開始了衝鋒。
五萬人的衝鋒,盡管距離很近,但氣勢一樣是駭人的。
明軍軍士同樣開始了衝鋒,同樣是五萬人,且是在張玨的率領之下展開的衝鋒。
多年的廝殺,張玨在軍中已經有了拚命三郎的美稱,每一次作戰,張玨都是悍不畏死,都敢於衝鋒在最前麵,而他這種大無畏的氣勢,也極大的鼓舞了麾下諸多的明軍將士。
“轟。。。”
巨大的撞擊聲音,漫的黃沙以及晨霧,遮蔽了陽光,瞬間出現的血霧,震懾人的心魄。
慘烈的廝殺,終於開始了。
。。。
吳邵剛親率的大軍,已經朝著沂水縣的方向大踏步的開進。
馬龍率領的五萬明軍將士,負責所有善後的事宜,其餘的近二十萬將士,跟隨大軍出前往沂水縣,這裏麵甚至有剛剛加入明軍之中歸順的新附軍,他們渴望參與作戰的心情,比較明軍將士更加的迫切,因為他們想著立下功勞,想著今後能夠在軍中很好的立足。
吳邵剛絕不會耽誤時間,他清楚的知道,蔡思偉等人麵臨的是一場異常慘烈的廝殺,大元皇帝忽必烈親率的蒙古鐵騎,拚死都要殺出一條血路,讓大軍迅撤離沂水縣,前往濟南府,最終回到大都,而負責阻擊的蔡思偉等人,拚死也要阻擊蒙古鐵騎,想要做到這一點,憑借的就是明軍將士的血肉之軀。
當然,蔡思偉等人內心是有著巨大希望的,那就是隻要阻擋了蒙古鐵騎的撤離,將其留在了山東,被明軍大軍最終包圍,則整個的大元王朝,怕是在不久之後就會轟然倒塌。
吳邵剛何嚐不想著早點滅掉大元王朝,最好的機會就擺在眼前,豈能錯過。
若是不能夠徹底剿滅進入山東的蒙古鐵騎軍士,讓其回到了大都,則後麵的征伐將變得異常艱難,付出的代價也更大更多,甚至可能讓忽必烈以及大元王朝東山再起,若是出現這樣的局麵,吳邵剛也不會原諒自身。
跟隨行軍的張炳輝等人是完全明白這個道理的,幾乎所有的馬匹都被用起來,大軍攜帶的糧草不是很多,凡是空閑的戰馬以及其他的馬匹,幾乎都用來運送鼎坤炮了。
行軍的度是很快的,沒有誰耽誤時間,就連張文謙等人,都是咬著牙跟隨大軍行軍,整的行軍,消耗是非常大的,到了難以支撐的時候,張文謙甚至命令軍士將自身綁在馬背上,跟著大軍行軍,其目的就是不能夠拖慢大軍的行軍步伐。
不管是命令還是聖旨,都很簡單,那就是快的行軍,以最快的度抵達沂水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