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7】到達錫蘭(1 / 2)

還沒有過完正月,趙國前線軍糧就屢屢告急,正值青黃不接之時,就算想從百姓手中征糧都沒有可能,家家都沒有餘糧,這年頭,糧食才是最金貴的,到了鬧饑荒之時,就算你手裏有金山銀山,那也不能當飯吃,俗話說,家中有糧心中不慌,就是這個道理。

要是硬從老百姓手中奪糧,那就無異於官逼民反,國內局勢再有所波動的話,趙國就真的完蛋了。

這一陣關於廉頗的流言,大有越傳越烈的趨勢,連趙王和幾個親信大臣都驚動了,認為是時候要更換主帥了,趙王和兩位王叔仔細商議了一番,覺得戰事若還如此膠著,恐怕趙國真要支持不下去了。

趙王跟平原君趙勝和平陽君趙豹商議了很久,決定還是要換下廉頗,雖說陣前換將是兵家大忌,但總覺得廉頗這家夥有些陽奉陰違的味道,趙王屢次下旨催促廉頗動兵,但廉頗總是這個借口那個由頭,就是不出兵,隻是這麼耗著。

兩軍如此長時間的對峙,不光耗盡了趙軍的士氣,也消耗了趙國大部分的國力,趙國不光要盯著秦軍,還要防著北邊虎視眈眈的匈奴人,趙國一旦戰敗,匈奴人必定揮師南下趁火打劫,趙國腹背受敵,亡國之禍就在眼前。

趙王下了狠心,連下三道金牌,召廉頗回邯鄲商議軍機大事。

秦趙邊境長平,趙軍大營內,天劍門弟子鄧天剛才廉頗大帳內走出來,廉頗目送鄧天走後,不由一聲歎息,心中暗道,沒想到這一天還是要來了。

最早三個月,最遲四個月,秦趙之間的大戰就要展開,不知道要有多少人要喪生在這場大戰中,望著那些充滿朝氣的年輕士兵,廉頗心裏就隱隱作痛,這些都是趙國的火種啊,可惜這麼多火種還沒有點燃,馬上就要熄滅了。

趙王連下三道金牌,催促廉頗回邯鄲,他都不為所動,能多耗一天,這些士兵就能多活一天。

今日,鄧天帶來天劍門的指示,讓廉頗回邯鄲,準備卸任大將軍之職。

廉頗隻得收拾行裝,連夜趕往邯鄲,到了邯鄲後,趙王親切接待了廉頗,說他年事已高,需要多多修養才行,廉頗早就知道了消息,自然知道趙王葫蘆裏賣得是什麼藥,順水推舟就要告老還鄉,趙王裝模作樣的謙讓了一番,最後還是準奏,批準廉頗辭去大將軍之職。

趙王十分懇切的問道,“廉老將軍,你覺得軍中有何人能夠繼任大將軍之職啊?”

“老臣以為,趙奢老將軍之子趙括頗有乃父的風範,可堪大任。”

趙王聽了不置可否,帶著疑問說道,“趙括從未擔任過軍中主帥,現在也隻是偏將軍,如果驟然讓他當了大將軍,恐怕難以服眾吧?”

廉頗分析道,“現在軍中勢力盤根錯雜,這些將軍校尉分為兩派,一派是靠積累戰功升上來的積年行伍,一派是靠祖上蔭蔽到軍中效力的世家弟子,不論誰掌了軍權,都會引起另一派的不滿,從而造成將士們的不和。趙括不但熟讀兵書,而且極善交友,跟誰都能處得來,兩年多的時間,在軍營中積累了不少的人脈。他父親是趙奢,聲望極隆,而且,他現在也是偏將軍,如果讓他作大將軍,應該是最合適的人選,如果老臣所料不錯的話,藺相國以及兩位王叔都有此意吧?”

關於大將軍的人選,趙王早就和幾位大臣商議過了,藺相如和趙勝都推舉趙括,趙豹並沒有明確表態,他心裏是想推舉自己的兒子趙寒,雖說內舉不避親,但趙寒的確沒什麼過人之處,這個時候推舉趙寒,那就真有以權謀私之嫌了,先不說趙王答應不答應,趙勝這幾個人是肯定不答應的,所以,趙豹幹脆緘口不言。

趙王還是非常重視廉頗的意見,畢竟廉頗才是軍方的代表,他的意見是一定要聽的,既然廉頗也舉薦趙括,看來大將軍非他莫屬了。

早在三天前,趙王就跟趙勝幾人商議完畢,召趙括回邯鄲聽用,另有安排,趙括回到邯鄲後,一直在家裏等消息,卻遲遲沒有動靜,也不知道趙王是何用意。

這日,在家裏閑極無聊,趙括就跟趙寧在大廳裏對弈,隻見管家慌裏慌張的進來,說門外有宮裏的公公,說趙王要召見老爺。

趙括已是趙府的主事人,從大公子榮升為老爺,趙括一聽,心中不由一陣激動,看來,趙王要重用自己了,這幾日,他在街頭巷角也聽到了很多流言蜚語,說廉大將軍一直按兵不動,遭到了趙王的猜忌,趙王要把他撤職法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