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需求遞進定律
人的一種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產生更高級的需求。
定律解析: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論。他認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
1.生理需要,是個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與物質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盜竊的威脅,預防危險事故,職業有保障,有社會保險和退休金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會的一員,需要友誼和群體的歸屬感,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讚許。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別人的尊重,及自己具有內在的自尊心。
5.自我實現需要,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馬斯洛認為,需要是人類內在的、天生的、下意識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後順序發展的。低級需要扣高級需要之間的差異在於:低級的需要比高級的需要更為強烈,與動物所擁有的需要更相似;而高級的需要卻是人類所特有的。雖然高級需要與生存沒有直接關係,但高級需要的滿足是更值得追求的,因為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體驗,達到精神安寧和內在生活的充實。
生活啟示:
人的需要不可能是靜止不變的,總是原有的需要滿足了,又產生新的需要。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人的感覺器官同外界接觸,隨著接觸多而頻繁,感覺會隨之衰減。衰減率與滿足程度成正比,滿足度越高,衰減率越高。就像俗話說的:“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
一般說來,當人們產生了某種欲求或需要時,心理就會產生不安與緊張情緒,成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隨後就選擇或尋找目標。
當目標找到後,就開始了滿足需要的活動。這種活動進行時,需要就在不斷滿足過程中削弱。行為結束,人的心理緊張消除,然後又有新的需要發生,再引起第二個行為。就這樣周而複始,不斷遞進。
人們常說:“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春秋時荀子也說過:“貴為天子,欲不可盡。”意思是像天子那樣的地位,能得到最大的享受,可是欲望仍然是無窮無盡。這些話和成語“得隴望蜀”一樣,常常含有貶義,但是如果從心理學來看,卻是人的客觀屬性,是“需求遞進”理論的反映。
從人們對住房的需求,可以看出人們需求的遞進特點。有人說,匱乏的年代,人們需要溫飽;溫飽的年代,人們需要安寧。在住房方麵,匱乏的年代,人們沒地方住,大家擠在筒子樓裏麵,忍受著鍋碗瓢盆交響曲,隻要有一套房,哪怕不是成套住宅,也覺得很不錯了。但是擺脫了匱乏年代,人們就需要追求溫飽,這個時候,人們對住房有了更高的需求,像居住麵積、是否成套、家裏有沒有廚房和廁所,都成了關心的內容。而滿足了溫飽後,人們對安居、安寧就有要求了,需要安逸地居住——安居才能樂業。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低級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往往無法顧及高級需要。
比如窮人到垃圾桶裏撿廢品,是為了滿足溫飽這種生理需要,也就無法顧及麵子和尊嚴。而有的人則在滿足了前三個需要後,努力追求第四個需要,即別人的尊重。比如收人比較高的人,買高檔汽車,不僅為了代步,更是為了形象。有的成功人士,擁有了大量財富,開始追求為他人造福的慈善事業,來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
心理智慧:
我們應該把需求的遞進,作為提升自己、追求進步的動力,努力去實現需求層級中更高級的需求。不應把需求變成不擇手段、無止境追求個人利益的動力,如許多貪官利用職權貪汙腐化,成為國家和社會的蛀蟲,是為人所不齒的。
12.選擇適度定律
在選擇中。選項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適度才好。
定律解析:
一般人都知道,我們在麵臨抉擇的時候,如果選擇麵過窄,肯定不利於做出好的選擇。因為好壞、優劣,都是在對比中發現的。
隻有擬訂出一定的可能方案來對比,判斷和決策才能比較合理。
但是另一方麵,選擇方案過多也不好。因為選擇方案過多,會攪得人們心神不寧,讓人無所適從,最後的結果是,“多方案”成了“無:方案”,什麼方案也確定不下來,也就是俗話說的“挑花眼了”。
這當然不利於做出好的選擇。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麵臨既不多也不少的選項,才容易做出最好的選擇。這叫“選擇適度定律”。
從下麵兩個實驗中可以看出來。
科學家讓一組被試者在6種巧克力中選擇自己想買的,而另一組被試者則在30種巧克力中選擇。結果在後一組中,有更多的人感到所選的巧克力不大好吃,對自己的選擇有點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