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說,某種時尚在消失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後,往往會“東山再起”,形成一種循環。
第二是從眾。社會中,對時尚趨之若鶩和視而不見的人都屬少數,絕大多數人都是遵循時尚的。因為人們不想被別人看作古怪的與眾不同或土裏土氣的人。人們普遍認為:合乎時尚的就是美的、進取的、好的,反之則是保守的、陳舊的和不合時宜的。
心理智慧:
生活中每一個人幾乎都無法完全擺脫時尚的影響。如果做一個脫離時尚的人,會使我們顯得與周圍的人和時代格格不入,影響我們的社會形象及與他人的交往。但是對於時尚,也不應該走向另一個極端,即過度追求,過於重視,那隻會浪費我們寶貴的時間和金錢。
77.馬太效應
一個人擁有的越多,社會就給他越多;一個人擁有的越少,社會就給他越少。
定律解析:
《聖經》中“馬太福音”一章,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主人要到外國去,就把他的三個仆人叫來,要按他們的才幹分給他們銀子。第一人得了五千兩,第二人得了二千兩,第三人得了一千兩。
主人走後,第一個仆人用五千兩銀子做買賣,又賺了五千兩;
第二個仆人用二千兩銀子做買賣,賺了二千兩;第三個仆人則把一千兩銀子埋在了地下。
過了一段時間,主人回來了,跟仆人們算賬。
他聽說第一個仆人賺了五千兩銀子,說:“好,我要把許多事交給你管理,可以讓你享受主人的快樂。”
他聽說第二個仆人賺了二千兩銀子,說:“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讓你享受主人的快樂。”
當他聽說第三個仆人把銀子埋在了地下,就罵了這個仆人一頓,決定收回他這一千兩銀子,分給擁有一萬銀子的人。
這個故事的結尾,有這樣幾行詩:“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默頓,最早用這個故事來描述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於那些還沒有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
實際上,在社會生活中的許多領域都存在類似的現象,即:一個人擁有的越多,社會就傾向於給他越多;一個人擁有的越少,社會就傾向於給他越少。這種現象叫做“馬太效應”。
生活啟示:
社會對已經成名的人,總是給予越來越多的榮譽。比如一個人出了名,他的研究成果,包括不成熟的“退稿”、粗製濫造的“廢稿”,都會成為“名篇傑作”。甚至他的一言一行也可能被奉為圭臬。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我每每小聲嘀咕一下,也變成了喇叭的獨奏。”
另一方麵,社會對那些正在埋頭苦幹、還沒有出名的人才,即使他們已做出不少貢獻,但如果還沒有被社會承認,他們的勞動成果也可能無人問津。
“馬太效應”有時也體現在人力資源管理中。
企業在用人策略上,如果遵守量才施用的原則,即把最合適的人放在最合適的崗位,才能夠人盡其用,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的發揮。就像上麵的故事中,天國主人的三個仆人,才幹是不同的,天國主人按照他們的不同能力,給他們分配大小不同的任務,是合理的。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對人才的判斷也不能一成不變,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人。
馬太效應還經常被用來解釋社會上的貧富差距:越是有錢的人,就越容易掙到更多的錢,這是因為他們擁有的資金和其他資源比較多,也就為獲得更多的財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窮人則相反,沒有錢,資源就少,就更不容易掙到錢。心理智慧:
馬太效應提醒我們對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要加以注意。在各個領域,社會對已成名者和“無名小輩”,都應該不抱成見,盡量發掘新的人才;在貧富分化嚴重的社會裏,政府應該對資源和收入進行合理調節和分配,給予所有人比較均等的機會,減少起跑線上的不平等,縮小過大的貧富差距,才有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