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八年在一片喧囂中遠去,而這年裏發生了一件又一件影響規模巨大的事件。最為出名的就是歐戰正式爆發,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轟隆隆開動。
而在遠東,一場戰役的勝利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而它的勝利不僅僅體現在極大的增加民族反抗侵略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它是整個遠東戰局的轉折點,代表著遏製住了日軍的瘋狂進攻。
而在這一年裏,海南軍事集團的軍工業迅猛發展,特別是激烈的南京會戰,更是推動了海南軍事集團的軍工業發展。
眾所周知,海南軍政府實行的是集中製經濟政策,很多政策都是優先向軍事方麵靠攏。
所以隨著近年海南軍強勢的崛起,以海南軍政府為中心,圍繞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軍事集團。
隨著戰事的減緩,前線海南軍與日軍隔江對峙,海南軍軍事集團中也出現了軍火生產過剩的問題,這些產能必須快速的消耗掉。
再次繼續發動作戰,顯然是不符合當前國內局勢的。而且現在海南軍也需要一段時間來喘口氣,緩解緊繃的精神,以及將勝利果實轉變成自己的力量。
雖說海南軍的軍工業產能過剩,但軍火不管在什麼時代,都不存在賣不出去的情況。
既然發動戰爭消耗軍工業產能的路走不通,那就可以依靠軍火交易來消耗這些軍火,同時為海南軍換取大量的可用資金。
特別是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軍火就是硬通貨。子彈、武器方麵很好銷售,賣家也很多。另外繳獲的那些三八步槍、小口徑火炮,翻修過後無論是賣給國民軍,又或者是菲律賓反抗軍,都將是一筆客觀的財政收入。
像海南軍製造的BZ-26輕機槍就很受菲律賓反抗軍的青睞,輕便、結構簡單、可靠性強,極其適用於反抗軍遊擊作戰。
如今,海南軍旗下的兵工廠生產的武器不僅負責海南軍部隊的全部裝備,而且也初步想成了一套軍火自產外銷產業鏈。
而此時,隨著戰爭進入僵持階段,李衛東將眼光從軍事轉移到民生方麵。最先開始的就是鐵路網計劃。
鐵路作為一個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在中國綜合交通運輸體係中處於骨幹地位。
而且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不均,所以經濟、快捷的鐵路普遍占有更大的優勢。
然而中國的鐵路建設是多舛的,最早始於清朝末年,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後,八國聯軍攫取了中國的鐵路權益。
一萬多公裏的中國路權被吞噬和瓜分殆盡,形成帝國主義掠奪中國路權的第一次高潮。
隨後,辛亥革命時期,袁世凱在1912年宣布“統一路政”,解散了各省商辦鐵路公司,把各省已經建成和正在興建的鐵路全部收歸國有,用以抵借外債,因而形成了帝國主義掠奪中國路權的第二次高潮。
現今,南京國民黨政府執政以後,主要是以官僚買辦資本與帝國主義壟斷資本“合資”方式修建鐵路,從而出現了帝國主義掠奪中國路權的第三次高潮。
各個時期,執政的政府按照各自的需要,分別設計和修建了一批鐵路,標準不一,裝備雜亂,造成了當前中國鐵路的混亂和落後局麵。
修建鐵路則需要大量的鋼材的項目,而這對於海南軍政府大力鼓勵的重工業和冶煉鋼材,有著極強的促進作用。
隨著隆冬過後,初春漸漸來臨,在海南軍控製下的地區,各地都組成了鐵路施工隊伍,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省的鐵路線同時施工。
北越鴻基鋼鐵冶煉廠、馬尾船政鋼鐵廠、海南鋼鐵廠分別擴建,一期二期相繼動工,以緩解鐵路網計劃對鋼材的需求。
而在石油開采和煉油方麵,李衛東又批準了油田開采的建設項目。德國人的機器設備已經逐漸到達海南島,化工、煉油等工業已經初步開始。
而在北越地區,法屬印度支總督再被海南軍修理一頓後,就立即當起了縮頭烏龜,就算是海南軍科技人員在家門口探礦藏可不敢多提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