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饋贈的知識(1)(1 / 3)

饋贈的起源簡述

人們相互饋贈禮物,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內容。中國人一向崇尚禮尚往來。《禮記·曲禮上》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在祭祀時,人們除了用規範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還要將自己最有價值、最能體現對神靈敬意的物品奉獻給神靈。也許從那時起,在禮的含義中,就開始有了物質的成分和表現了,即禮物。

也有人說,禮物最初起源於古代戰爭中。在古代的部落兼並中產生了所謂的“納貢”,即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隸等,以表示對征服者的服從和乞求庇護。早在春秋時期就發生過因為送禮而引起的戰爭。當時楚國沒有按時向周天子送一車茅草,於是中原各國聯盟大舉伐楚。

還有人認為,“禮”最初就是一種商業性質的物品往來,原始的“禮尚往來”,實質上就是以禮品的贈與酬報的方式進行的產品交換。

我們暫且不論這些考據是否正確可信,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即在禮的內涵中,除了有表示尊敬的態度、言語、動作、儀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含義,就是禮物。從禮以物的形式出現的那時起,物就從禮的精神內核中蛻化出來,而成為人與人之間有“禮”的外在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生活的進化和演變,物能寄情達意表禮的觀念被廣大人民所接受和認同,從而使饋贈在內容和形式上,逐漸融會在五彩繽紛的社會交往中,並成為人們聯絡和溝通感情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在現代人際交往中,禮物仍然是人們往來的有效媒介之一,它像橋梁和紐帶一樣直接明顯地傳遞著情感和信息,深沉地寄托著人們的情意,無言地表達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關愛,長久地保留著人間的溫暖。

漫談千裏送鵝毛

在我國,曆來講究禮尚往來。送禮是向親戚朋友表示敬意與愛意的表現,根據華人尊老敬賢的傳統,幼輩應送禮物給年長者。比如女婿在春節前一周送禮給嶽父嶽母,為了表示吉利,禮品都是雙數的,在傳統禮節上,受禮人都要回禮,以表示謝意。這種互贈禮物的習俗,也體現了我國人民自古禮尚往來的處事態度。

饋贈的知識曆史上還有好多關於送禮的典故,最著名的莫過於“千裏送鵝毛”的故事了。

千裏送鵝毛這故事,原是說一個叫緬伯高的邊遠地區使臣,背了隻天鵝去長安進貢。路上鵝毛弄髒了,他就在沔陽湖邊打開籠子,讓天鵝下湖洗洗羽毛,不料天鵝展翅飛去,緬伯高遂倒在湖邊大哭一場,後來急中生智,撿了根羽毛去長安進貢,居然受到唐皇嘉獎,傳為佳話。而現代人為體現自己的真誠,更是喜歡用“千裏送鵝毛”來替自己的薄禮粉刷一番。

古人送禮,曆來講究情誼,講究誠意,講究心意。比如李白以詩《贈汪倫》贈予好友汪倫,更是將送禮情誼、誠意、心意表現得淋漓盡致。照中國的習俗,每逢佳節,親朋好友相互之間都會拜拜年,贈送些禮品。朋友之間的禮尚往來,關鍵在於,怎樣才能送出自己的新意,讓受禮者既受之自然,又頗感欣慰呢?

親朋好友之間的禮尚往來,不圖別的,應該就是祝福,交流感情,相互走動。可現在的送禮越來越沒有新意,很多人深感無奈:辛辛苦苦出去逛,手裏攥著錢卻買不著好東西,實在是發愁。

我們現在不可能再像古人那麼浪漫,給親朋好友送鵝毛;也不能像大文豪李白那樣寫一首至情至性的詩贈予友人,那現在送什麼才好呢?

中國人什麼事都講個人情味兒,這走親訪友串門子,禮數不能少的。而這禮,學問可大了,人情味兒可全在這裏頭呢!首先要送禮感激的就是父母、長輩,我們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溫暖和親人、朋友的關心,而在父母和家人眼中,無論你多大,永遠都是孩子。送給家人一點心意吧,隻是一點點,就是一份孝心、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

隨著社會的發展,送禮所送的禮品也逐漸發生改變,送教育、送健康等等新的禮品不斷湧現,充分體現了現在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在送禮的形式上也有很大的改變,禮品卡被普遍使用,禮品卡彌補了一些傳統送禮的弊端,比如所送非所需、比如直接送錢的尷尬,禮品卡讓被送禮者有充分的空間自由選擇,自由消費。現在,還可以送獨具匠心的健康營養產品,這樣可以表達你的特別的心意。

我們送禮品送的不僅僅是禮品,還可以通過禮品顯示我們的知識和修養,表達友善和愛心,也可以擴大個人的影響。

現在,送禮已成了我們每一個人為人處世、融入社會所不缺少的社交形式,送禮的變遷伴隨著的是人們生活水準的變遷,也伴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