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賢明而大智的麥琪,首創了聖誕節饋贈禮物的風俗習慣。這兩個關於麥琪的故事,一個是神話傳說,一個是作家的想象。
但它們卻多少反映了一種曆史與現實的事實:世界各民族大多都有一種“禮尚往來”的傳統與習俗。
我國素來都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對於禮尚往來自然更加重視:《詩經》中有一首詩這樣寫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琚”。孔老夫子亦是崇尚“禮”數。
總之,有“投”必有“報”,有“來”則有“往”。
在社會交往當中,互贈禮物,曆來是被看做人之常情;朋友相處一段,互贈禮物,加深友誼、共享美好;情侶相伴一段,互贈禮物,表示對對方的肯定與關心。不光是民間,就是官方,就是團體之間,國家之間,也常常用饋贈禮品來加強聯係,增進感情。
勉為其難不可取
社會發展到今天,送禮已經是平常之事。這樣那樣的送禮到處可見,實不稀奇。但是,送禮大凡都是為了某種目的,或達到自己所期望的某種需求。收受禮物者一般也能悟出這“禮物”中的含意來。然而,送禮物也要送得不露痕跡,恰到好處,這其中不能說沒有技巧。
任何傾注誠意的禮物,如果讓對方知道你的目的很明確,就成為低俗無比的事。也就是說,送禮物千萬不要有施恩求報的心理。
送禮既是真情實意,那就不應該單純看作是一種應酬,不應該不分對象,隻為一張薄麵子,湊熱鬧、隨大流。
隻有關係較為密切,感情又比較深厚的親友之間,而且是必要時有所饋贈,這樣才是合宜的。
至於一般的朋友關係,泛泛之交,如果隻靠“投桃報李”的禮物交往來維係聯絡和感情,用一種表麵上親密的虛假氣氛來掩蓋,實際上不利於增進友誼,隻能流於庸俗化、商品化。
你來我往,你送我還,勉其難而為之,苦於應付,雙方都覺得是一種負擔。所以,一般的朋友間,還是盡量不要建立一種禮物型的交往關係。
好禮伴你行好路
禮品通常以時間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可長時間保存的,如工藝品,各種紀念品等;另一種是短時或一次性的,超過一定時間便沒有意義,如掛曆、各種參觀券等,可出於不同的需要自由地選擇。
在選擇好禮品之後,贈送的方式也有兩種,或是親自登門造訪或是由他人代贈。一般說來,親自將禮品送到他人手中會更好些。其間既可以當麵向被贈送者表達親切情意,也可以講一些購選禮品時的趣事,濃濃真情溢於言表,這不但是對對方的尊重,也可以融洽氣氛。如果一旦要事纏身,不能親往饋送時,也一定要隨托人代贈的禮品附上一箋,說明原因略表歉意,使得“送禮”這一過程顯得圓滿。
當然請人代贈禮品有時也是一種可以選擇的方法。您要是不便與其相見或有難言之隱,拜托他人可以免去許多尷尬,另外,送禮切忌送過時禮,因為一旦錯過了原本時間,送禮變得興味索然,失去意義,這時(分身無術的您)請人代送禮品也不失為權宜之計。
一、送禮的動機
禮尚往來,饋贈佳品本是一種體現著友誼和文明的社會活動。但是,人們送禮的動機卻不盡相同。寒窗數年的學子們在學成離別時,都不免要相互贈送附有照片的紀念冊,再留有一些勉勵的話語,顯示出對純潔、真誠友誼的珍惜,對已往美好時光的懷念,這時辛勤的教師們看到學生學有所成,也會感到無限欣慰,往往也贈以數言相勉。這樣的禮物是具有鼓勵性的,送禮的動機是為了表達友情或關懷。對於那些默默地在最艱苦的地方奉獻著的人們,我們總是給予更多的崇敬,每當年節假日來臨,會有許多人攜帶著慰問品前去慰勞,表述敬佩之情,這時帶去的禮品多是日常用品或食品,屬慰問性質。當您聞知親朋好友將要舉行婚禮的喜訊時,您一定也會感到高興。在衷心祝福的同時,您還要贈以一份禮品,表示自己的心情,這樣的禮品叫喜禮,禮品自然也多具喜慶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