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可送的禮物很多,在此提供以下兩個方案:
1.聖誕帽和棒棒糖
青少年朋友可以給自己的弟弟妹妹買一頂軟軟的紅絨布聖誕帽,再買一袋大棒棒糖,中間有塊泡泡糖的那一種。在小家夥的學校或者幼兒園裏,事前跟老師聯係好,讓小家夥親自扮演一回聖誕老人。想象一下吧!那個稚氣未脫的聖誕“小”人,戴著紅紅聖誕帽,為他的親密同窗發糖果,多有意思。
2.聖誕燭光晚宴
火雞與布丁超市都有成品出售。買下來送給親友,這些食品隻要用微波爐加熱三五分鍾,立刻可以享受:火雞金黃,布丁醇香。再做一個水果沙拉:一隻橙子、兩枚香蕉、三顆獼猴桃外加一個大富士蘋果,切成小塊,放進精美的雕花玻璃盆中,拌上濃濃的沙拉醬,好誘人哦!鋪上紅格子桌布,擺好金色的水果燭台,點燃螺旋狀蠟燭,將果汁斟滿高腳杯,千禧聖誕大餐開始了!
附錄:中國重要節日的由來與禮儀了解中國重要節日的由來與相關禮儀,對於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饋贈什麼禮物、怎樣送禮是有啟發意義的,現在分別簡介一下:
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麵的“日”表示太陽,下麵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征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曆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曆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春節
農曆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春節的來曆,在我國大約有4000多年的曆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曆為公曆——“陽曆”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過年是漢族人民最大的傳統節日。從農曆臘月初開始,人們爭相購置年貨,城鄉排練社火,籌備過年。
臘月初八日須吃“臘八粥”,即煮雜糧粥,米粥煮得很香,不吃菜。除人吃外,還須向天地潑撒一些,以示敬神祈求平安。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臘月二十三,俗稱“灶火娘娘上天”,灶神要去轉娘家,兼言人的善惡,所以晚上取下灶爺像誠心焚化,並須獻“灶幹糧”,讓灶神帶上。此後須上墳祭祖,掃房,貼窗花。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除夕”在古時還有許多別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等。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臘月三十貼新對子、門神、五福,內外打掃整潔。傍晚,用“醋壇神”(將圓水崗石燒紅,放在醋碗內到各屋及畜禽圈轉一圈)清潔家中,然後鳴炮請神。一般家中都用黃紙簽定“福祿壽三大財神”、“三代宗祖”兩個神位牌,用香、表、酒、馬、饅頭虔誠供奉。之後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吃豬肘子、頭肉,俗稱“咬鬼”。之後守到天亮,俗稱“守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