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廣角鏡

作者:楊誌科

朱老師上半年走了老伴,下半年退了休。兒子大了還沒有結婚,老伴活著時兩人就分析是兒子缺乏交際溝通能力。介紹人給兒子說一個女孩,兒子與人家交往不到幾回就沒有音信了。以前兩個人為兒子操心,現在老伴走了,兒子的婚事就全落在了他的身上。朱老師也曾多次指導兒子,電話中應該怎麼說、怎樣交流,可在實際交往中兒子還是失敗。

一天,朱老師忽然想起一個詞:越俎代庖。是啊!何不冒名頂替取而代之,冒兒子之名,頂替兒子花言巧語,先將女孩說動心叫到家中?當然剩下的事情就是兒子的了。

怎麼會想到冒名頂替兒子?朱老師感到可羞可笑,這要讓人知道肯定會笑掉大牙的。可不這樣,看著兒子一次次失敗好心急呀!兒子在與女孩交往中總是瞻前顧後,總考慮婚後的生活,因此有些該說的話不敢說或不想說,說出來的也不大好聽,激不起女孩的興趣,得不到女孩的歡心。朱老師就聽到有好幾個女孩說與兒子沒啥說的,說不來。這也是朱老師想要頂替兒子的原因,當然這僅僅限於電話。

朱老師對自己的能力是充滿信心的,他知道自己有一顆愛心,有時還伴有一顆童心。另外自己不像兒子,自己無所顧忌,可以盡情發揮,隻要能打動女孩就行。但事情往往不是那麼簡單,朱老師想要冒名頂替兒子與女孩泡電話,最起碼還要進行訓練。一是了解青年,了解女孩,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你一個60歲的人說60歲的話哪個女孩願意聽?二是自己上了年紀,說話發音總有些遲鈍有些老氣。這也不行,女孩一聽是一個老頭兒,不罵你才怪哩!要頂替兒子起碼這兩點要訓練。當然還有諸如要有熱情、要真誠等等,這些自己是有的。

朱老師是一個做事幹脆的人。想妥當計劃好後便立即著手進行。他將學習模仿年輕人發音訓練和了解熟悉青年二者同時進行,每天清晨練習發音,上午、下午了解熟悉青年。

為了了解熟悉青年,他每天上午進閱覽室翻閱《中國青年》、《青年博覽》、《當代青年》、《中國青年報》等報刊雜誌。他還看了一些專門為青年而製作的電視節目,還在網上專門尋找當今年輕人的特點、談對象中女孩的特點等進行研究。他還學了好些年輕人經常掛在嘴上的流行詞語和時尚網絡語言。為了測試自己的水平,他上網聊天,專門加二十多歲的女孩子,結果很成功,這幾個女孩子個個都喜歡與他聊。

為了練習發音,他每天早早鑽進渭河公園,“啊……啊……啊……”地吼著。經常有人從不同方向以奇怪的眼神望著他,以為他是個精神病患者。除了練習發音,他還找了個大鏡子,買了一個錄音機。好在他是一個語文教師,普通話說得還可以,一打開電視,他就向主持人學,學他們的熱情幽默。“你好,我很喜歡你!”“聽你說話就能想象你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他把這些話說一遍錄下來,然後放著聽。一聽普通話標準不標準,二聽像不像年輕人說的,三聽有沒有一股熱情勁。聽完,再說、再錄、再放,如此反複練習。有時他也懷疑自己能不能成功,每每這時他總是為自己撐腰鼓勁打氣:李玉剛不是一會兒男聲一會兒女聲嗎?小沈陽不也是另一種腔調嗎?還不都是練出來的!他們能練,自己為什麼就不能練?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訓練,朱老師終於成功了,朱老師練出了年輕小夥子的腔調了。他高興地從錄音機中聽到,自己的腔調沒有了厚重沉穩的老腔、老調、老氣,而變成了像泉水一樣清亮、像花朵一樣翠麗而又不失剛硬的音調。

至於冒名頂替的事,因怕兒子反對,他也沒給兒子說。有幾次兒子好奇,問他成天咿咿呀呀、啊聲不斷在幹什麼?朱老師笑著說他想唱歌學戲。

就在朱老師出口就是年輕腔調的時候,一天一個介紹人來到家裏,說有一個女孩現在西安上班,可以讓兒子通過電話先談談,看能不能說得來,有沒有共同語言。朱老師一聽笑著連說“好好好”,介紹人就將女孩的姓名和手機號給了朱老師。

介紹人一走,朱老師當即就撥通了女孩的電話。朱老師在電話中說:“我姓朱名光明。不是地上跑的豬,是大明皇帝朱元璋的朱。光線的光,明亮的明。我現在站在寶雞渭河邊給你打電話。”“你的聲音我聽到了,太好聽了!比董卿的好聽,比周濤的好聽。我太喜歡聽你說話了。”“從你的語調中我看到了一個既漂亮又活潑可愛的女孩,喜歡微笑的女孩。”“我就喜歡你這樣的女孩子。”朱老師發揮得很好,就仿佛女孩站在自己麵前一樣,總是笑著非常熱情地與女孩說話,很大方地誇獎著女孩,十句話就有八九句是誇獎的。與女孩泡電話的幾天裏,朱老師一直保持著這樣的風格。每每通話前他總是對自己說笑笑笑,嘴笑、臉笑、眉毛笑。光笑還不行,還要說女孩想聽、愛聽的話。人都喜歡別人誇獎自己,女孩子尤其盼望別人的誇獎。朱老師一點兒也不吝嗇誇獎,風趣幽默更是伴隨其中。朱老師把他多年積攢的說話經驗發揮得淋漓盡致,女孩很喜歡與他通話。這種事本來都是男士要主動,男士要先給女孩打,可是常常還沒有等到朱老師撥打,女孩的電話就從西安打到了寶雞。女孩精力充沛,晚上抱著電話說到深夜12點多。有幾個晚上朱老師真有些支持不住了,可是他想到是在替兒子說話,他不是一個老頭,是一個小夥子,他就咬著牙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