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章 麻煩(1 / 2)

鏡子被太監搬走了,和珅想說的話沒有說成。

而劉墉終於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其實,劉墉也不認為一個七品縣令會通過一塊鏡子向皇上進忠言,不過當劉墉看到那塊鏡子的時候,他覺得這是個機會提醒皇上,做一個千古明君,要親賢臣遠小人。

所以,他說出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乾隆皇帝並不昏庸,當他明白自己用意的時候,他一定會就此順著走的,因為這樣無論對誰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本來,乾隆皇帝要各地獻寶,一些言官就頗有微詞,說皇上玩物喪誌,不過清朝的言官不像明朝的言官,可以說的肆無忌憚,所以此事鬧的並不厲害。

可劉墉身為禦史的人,言官的頭,他覺得還是有必要提醒皇上的,不過劉墉混跡官場多年,也明白其中規則,所以在提醒皇上的時候,他也要給皇上一個台階下。

那枚鏡子,正好是台階。

皇上收了那枚鏡子,然後再加上劉墉說的那些話,那麼皇上這次要全國獻寶的事情,便不再是玩物喪誌,而是勵誌。

因為一塊鏡子,皇上決定成為千古明君,並且要那塊鏡子時刻提醒自己。

這事傳出去,外麵的人還不拍手稱快?

皇上覺得很有麵子,劉墉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目的達到了,皇上也為自己此次的行為找了個很好的理由,如今剩下的就是封賞了。

其實像這種事情,皇上是不好意思封賞的,無非就是對獻寶的人獎勵幾句,要麼就是發點賞銀,不過獻鏡子的柳舟,皇上是記住了的,於是一番思考後,道:“這柳舟政績如何?”

一名吏部官員站出來道:“柳舟任餘平縣令快兩年時間,第一年並無任何建樹,不過最近一年江西頻發災難,柳舟的表現十分不錯,對難民的安撫問題也做的十分到位。”

吏部官員說完這些,便退了下去,他們吏部負責考核官員,不過在這種場合,拿主意的還是皇上。

乾隆皇上見柳舟這一年做的事情不少,於是點點頭:“危難之時,方能看出一人的本事來,既然如此,就由和愛卿擬一道聖旨,責令明年春時,讓柳舟來京城工部吧,至於安排什麼職位,和愛卿可看著辦。”

和珅身為中堂,又兼軍機處行走,大學士,整個吏部都在他手,要他給柳舟安排個職位,也是理所應當,和珅見乾隆皇帝對這柳舟還有點看重,於是當場說道:“如今工部尚缺一名虞衡清吏司員外郎,不如讓柳舟接人如何,他能製作出如此奇特的鏡子,想來對工部的工作,能夠勝任?”

安排柳舟做什麼官乾隆是不管的,隻要不是很大,不至於太過突出就行。

“好,就按照和愛卿所言,擬旨吧!”

京城的事情,劉墉為了自己的目的將柳舟推了出來,而遠在餘平的柳舟隻怕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並不在意的鏡子,竟然為他爭取到了升官的機會。

不過在聖旨到來之前,柳舟在餘平縣的日子還是很平淡的。

轉眼秋已盡,初冬來臨。

江西的天氣雖然不似北方那般寒冷,可這個時代的人沒有羽絨服,甚至連好一點的暖和的布料都沒有,所以天氣冷時,受苦受凍的,還是那些貧苦百姓。

秦雲和柳舟一同開的紡織廠已經投入了生產,初冬來臨的時候,他們著實大賺了一筆,而在他們賺錢的同時,柳舟則提出將自己一半的利潤拿出來換成布料送給那些貧苦百姓。

在這個時代裏,柳舟並不在乎錢,錢財對他來說,不過是工具罷了,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

秦雲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自己辛苦掙來的錢,眼睛都不眨一下的便分給了百姓。

說他是貪官,秦雲是無論如何不信的。

錢財是柳舟的,柳舟讓買成布料給百姓,秦雲並沒有反對,她按照柳舟說的照做了。

這個冬天,對於餘平縣的百姓來說,應該是溫暖而幸福的,不過他們可能不知道,這可有可能是他們最後一個溫暖的冬天了,當然,也有可能不是。

餘平縣的生活又慢慢恢複了平靜,柳舟偶爾做些有益於百姓的事情,而百姓則偶爾發表一下對柳青天的仰慕之情。

時間慢慢,轉眼之間,京城的詔令就要來了。

而就在詔令到來之前,餘平縣還是出事了。

餘平縣城外一村落內,死了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