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驛館之後,果親王和和恪公主兩人終於忍不住好奇心,問了出來。
“你……你的槍法怎麼那麼好?”
柳舟的槍法倒不是他前世學的,而是在他發現自己身邊很不安全的時候,特地派人弄了把槍來練的,這東西隻要掌握住竅門,又肯下功夫,想要練好是一點問題沒有的。
不過柳舟卻不能告訴他們這些,因為這樣的話很容易引起誤會,如果和恪公主跑去跟乾隆皇帝說,乾隆皇帝少不得要對自己起疑心了,這個時代雖然不禁槍支,可到底還是會讓人心裏不安的。
“實不相瞞,為了應付這些外國使團,下官對他們研究了許久,知道他們有這個東西,於是便命人找來了一把槍試著拆解了一下,沒想到還挺容易,而且運氣也不錯,他們剛好是比槍。”
對於柳舟的這個解釋他們兩人並不怎麼滿意,不過再問柳舟也這麼說,因此他們兩人也就很識趣的換了個話題。
初夏的風也是鬱熱的。
柳舟他們從驛館剛離開沒多久,外國使團同意見大清皇帝跪拜的消息便傳了出來。
這個消息傳來的時候,整個朝堂都震驚了。
禮部費了那麼多勁都未能做成的事情,柳舟三言兩語就給完成了,這能力的相差,也太大了吧?
朝臣在談論這件事情的時候,對柳舟是一點沒有吝嗇褒獎之詞,而對禮部則多冷嘲熱諷,不僅和珅一黨和阿桂一黨如此,就連請流派的一些人也是如此。
當然,倒不能說清流派的人沒有團結意識,隻是這件事情,禮部的一些人做的實在是太丟人了。
乾隆皇帝是很高興的,外國使團跟下跪,那說明他們大清的威嚴是保住了的。
至於柳舟是如何說服那些外國使團的,驛館的人已經在朝堂上說的很清楚了。
朝中大臣聽到柳舟與那些外國使團激辯的時候,也不由得心服口服,覺得柳舟指出的地方一針見血,那些外國使團所求,不就是他們大清朝給的賞賜嘛,他們不來跪拜他們的皇帝,想要這些賞賜,門都沒有。
聽到柳舟跟荷蘭槍手比槍的時候,朝中的大臣則也是驚訝萬分,不少人更是稱讚說這柳舟簡直文武雙全。
不過有人稱讚的時候,有人就難免要貶低,覺得柳舟以前並沒有接觸過槍,何意能夠如此輕鬆便勝了荷蘭使團?
對此,不少人難免有了猜疑。
和珅對此也是有猜疑的,不過他卻不能公開表示,他不僅不能公開表示,他還要站出來替柳舟辯護,因為柳舟是他舉薦的,柳舟要是有什麼問題,那他也討不了好。
和珅身為朝中第一大臣,影響力還是有的,他站出來替柳舟辯護之後,那些本來還想開口,亦或者已經開口的人,紛紛閉了嘴。
有關這件事情的討論結束之後,禮部的官員便商議了一下何時讓外國使團覲見的事情,乾隆皇帝對此並無任何異議,全權交給了禮部。
如此幾天之後,外國使團便在早朝之後進了皇宮。
進宮的外國使團一共三人,每個國家一位,他們進得皇宮之後,雖然很不習慣跪拜,可還是給乾隆皇帝跪了下來,一番禮儀下來,他們剛進自己的膝蓋都是痛的。
跪拜畢,外國使團將他們進獻的禮單遞交給了乾隆皇帝,那些皆是他們國家的東西,在大清是很少見的,乾隆皇帝看了一眼後,便遞給了旁邊的太監,說了句賞。
乾隆皇帝隻一句話,旁邊太監便明白過來,於是連忙將早已備好的禮單給那些外國使團送了去。
那些外國使團看完禮單,不由得驚的嘴巴都有點合不攏。
大清皇帝賞賜給他們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多的超出了他們的意料,這完全有點不對等。
而乾隆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在他的心中,大清朝地大物博,做事就是要豪氣一些才行,再說,賞賜給外國使團的東西,也並不能真的算多。
這樣在朝堂上交換完禮物,大家又說了一會話後,乾隆便帶領群臣和那三個外國使團去了圓明園,昨天晚上乾隆已經得到消息,說圓明園的西洋花園已經建成,要帶外國使團前來參觀,隨時都是可以的。
乾隆皇帝日理萬機,也未曾去看過,昨天竣工了,他今天也正好去看看,看那柳舟的建設到底怎樣。
從皇宮走到圓明園,費了不少時間,進得圓明園,柳舟已經在裏麵等著了,他向乾隆皇帝行禮之後,便跟在後麵去了西洋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