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春試(1 / 2)

春暖花開,轉眼到了三月初。

京城外已是綠意蔥蔥了,不少文人雅士沒事的時候便去城外踏青,果親王邀請過柳舟幾次,隻是柳舟一直以來都無以閑暇,因此便婉拒了。

朝中對於國泰的事情已經定了下來,責令調查國泰貪汙一案。

而就在這個詔令下來之後,國泰的父親四川總督便急匆匆上了道急報,為自己的兒子求情,四川乃蜀,封疆大吏手中有兵權,他的那封急報雖言辭懇切,可也隱隱有逼迫之意。

自古以來,蜀中有劍門關天險,隻要把守得當,完全可以在裏麵當土皇帝,唐朝有不少皇帝曾經去那裏避過難,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動亂不斷,蜀中的西蜀國卻是安穩非常。

如今四川總督給皇上急報,那麼乾隆皇帝就必須考慮考慮了。

不過乾隆皇帝並沒有考慮多久,這個國家是他的國家,大清是他的大清,若隻是因為一個封疆大吏的急報而任由國泰胡作為非,自己的國家將成為什麼樣子?

那四川總督若是敢反,滅了他九族。

主意已經拿定,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派何人去調查國泰,國泰在山東經營多年,若是派個沒有能力的,怕不能解決,一番思量後,乾隆皇帝擬定了幾人。

由和珅、劉墉以及錢灃調查此案。

當天早朝乾隆皇帝將此事提出之後,劉墉一黨紛紛表示讚同,那和珅則微微凝眉,有劉墉在,那國泰必定是難活命的,自己去了怕也幫不上什麼忙。

而馬上就要春試了,自己何不留在京城以發展自己的勢力?

每年朝廷開科取士,皆是朝中黨派爭奪人才的重頭戲,而如何爭奪,就靠誰能爭到主考官這個名額了,一般每年三大勢力都是均等的。

今年如果能舍棄一個國泰而爭奪更多的名額,興許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對和珅來說,一個人若是沒有了利用價值,那也就不需要再留著了,既然國泰已然難保,舍棄就舍棄了。

這樣想定,和珅立馬站出來道:“皇上,朝中傳言國泰與微臣交厚,微臣若去,怕不能負重,微臣請求留在京城。”

此言一出,眾人皆是大吃一驚,乾隆皇帝則微微滿意,道:“和愛卿能這樣想,朕很寬慰,說明你與國泰並無狼狽為奸,既然如此,你就再舉薦一人吧。”

和珅領命,然後舉薦了蘇淩阿。

劉墉此時也有些不知所措了,他不明白和珅為何要舍棄國泰,那國泰可是山東巡撫,能夠在那個位置上安插的人,失去了可就他可惜了。

很快,劉墉便想到了原因,原來馬上就要春試了。

劉墉心中暗笑,和珅不去,他劉墉就去了嗎?

劉墉站出來道:“和大人避嫌不去,微臣就更應該避嫌了,若是微臣查出實證,而那國泰卻一口咬定微臣公報私仇,那就不妥了,微臣也請求留京。”

兩個大臣突然都要求留京,事情就變得奇怪非常了,乾隆皇帝一開始有些不解,可很快又明白過來,而明白後他卻沒有表露,隻微微頷首:“既然劉愛卿也如此,那就請你也舉薦一人吧。”

劉墉頷首,然後舉薦柳舟。

劉墉很清楚,國泰不是好對付的,蘇淩阿是和珅的人,定然會從中搗亂,一個錢灃可不一定是他們兩人的對手,那麼將柳舟調離京城去查辦此案,興許正合適。

如今柳舟紅的發紫,有新科士子投靠他也極其有可能,可是無論是劉墉還是和珅,都不想柳舟做大,因此隻有將他調出去。

而以柳舟的本事,跟蘇淩阿國泰他們一番周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柳舟對於劉墉跟和珅兩人的意圖一開始並未想到,想到的時候已經是退朝了,而當他想到之後,才覺得事情並不好辦,朝中的人也從來沒有所謂的朋友。

不過柳舟卻欣然接受了,因為對於主考官的名額,他並不感興趣,此時的他雖說紅的發紫,可底蘊到底是不足的,若是就此去爭那些不知道能不能當官的士子,實在是有些得不償失的。

而且那些人就算投靠自己,還不是想讓自己幫他們某個官職?

可柳舟卻謀不來,朝中的各種重要部門都被三大勢力把持,自己根本就插不進去,特別是阿桂的兵部,那更是他進不去的。

如此,倒不如先去外麵立些功勞,壯大自己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