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要守規矩,同時又不能拘於規矩。
——猶太箴言一個猶太人走進一家紐約的銀行,來到貸款部,大咧咧地坐了下來。“請問我能幫上您什麼忙嗎?”貸款部經理一邊問,一邊打量著一身名牌穿戴的來人。“我想借錢。“好啊,您要借多少?”“l美元。“啊?隻需要1美元?”“不錯,隻借1美元。可以嗎?”“當然可以,隻要有擔保,再多點也無妨。“好吧,這些擔保可以嗎?”猶太人說著,從豪華的皮包裏取出一堆股票、國債等等,放在經理的寫字台上。說:總共50萬美元,夠了吧?”“當然,當然!不過,您真的隻要借1美元嗎?”“是的。說著,猶太人接過了1美元。“年息為6%。隻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後歸還,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股票還給您。“謝謝。說完,猶太人就準備離開銀行。銀行行長一直在旁邊冷眼觀看,怎麼也弄不明白,擁有50萬美元的人,怎麼會來銀行借1美元。他匆匆忙忙地趕上前去,對猶太人說:啊,這位先生……”“有什麼事情嗎?”“是有個問題我想請教您一下。我實在弄不清楚,您擁有50萬美元,為什麼隻借1美元呢?要是您想借三四十萬美元的話,我們也會很樂意的……”“請不必為我操心。隻是我來貴行之前,問過好幾家金庫,他們保險箱的租金都很昂貴。所以嘛,我就準備在貴行寄存這些股票。租金實在太便宜了,一年隻需花6美分。這是一則笑話,一則隻有精明人才想得出來的關於精明人的笑話,這樣的精明,一般人想學也學不到,因為單單是盤算上的精明,是遠遠不夠的,首先更是思路上的精明。依照常理,貴重物品應存放在金庫的保險箱裏,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唯一的選擇。但猶太商人沒有受限於常情常理,而是另辟蹊徑,找到讓證券鎖進銀行保險箱的辦法。從可靠、保險的角度來看,兩者確實是沒有多大區別的,除了收費不同之外。這可能比存保險箱更保險,因為保險箱也可能被別人盜走,或者被別人知悉密碼,而放到銀行保險箱是絕對安全的,即使出問題的話,還得由銀行來負責。其實生活中許多規則雖然不能變,但是妙用規則、巧用規則確實能夠大大地幫助我們。不過,至此,猶太商人的思考方式還隻是“橫向思維”怎樣把證券弄進銀行保險箱裏去,讓他們代管而幾乎不付錢,才真正用上了“逆向思維”通常情況下,人們之所以進行抵押,大多是為借款,並總是希望以盡可能少的抵押物爭取盡可能多的借款。而銀行為了保證貸款的安全或有利,從不允許借款額接近抵押物的實際價值。所以,一般隻有關於借款額上限的規定,其下限根本不用規定,因為這是借款者自己就會管好的問題。然而,就是這個銀行“委托”借款者自己管理的細節,激發了猶太人的“逆向思維”猶太人是為抵押而借款的,借款利息是他不得不付出的“保管費”既然現在對借款額下限沒有明確的規定,猶太商人當然可以隻借一美元,從而將“保管費”降低至6美分的水平。通過這種方式,銀行在1美元借款上幾乎無利可圖,而原先可由利息或罰沒抵押物上獲得的抵押物保管費也隻區區6美分,純粹成了為猶太商人義務服務,且責任重大。這個故事本身當然隻是個笑話,但擁有50萬美元資產的猶太商人在寄存保管費上精打細算的做法,絕不是笑話,借“逆向思維”倒用規則的這套思路,更不是笑話。巧用法律規則賺錢是猶太人外彙買賣的絕活。作為“契約之民”的猶太人,居然在遵守契約的前提下,憑著自己的智慧和謀略極為理性地賺取金錢。1971年8月16日,美國總統尼克鬆發表了保護美元的聲明。精明的猶太金融家和商人立刻意識到,美國政府此舉是針對與美國有巨大貿易順差的日本。猶太人又從情報中獲悉,美國與日本就此問題曾多次談判。一切的跡象表明:日元將要升值。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個結論不是在尼克鬆總統發表聲明後而是在半年前得出的。眾多的猶太金融家和商人根據準確的分析結論,在別人尚未覺察之時,開展一場大規模的“賣”錢活動,把大量美元賣給日本。據日本財政部調查報告,1970年8月,日本外彙儲備額僅35億美元,而1970年10月起,外彙儲備額以每月2億美元的增加速度在上升。這與日本出口貿易發展有關,當時日本的晶體管收音機、彩色電視機及汽車生意十分興隆。但美國猶太人已開始漸漸向日本出“賣”美元了。到1971年2月,日本外彙儲備額增加的幅度更大,先是每月增3億美元,到5月份竟增加15億美元,當時日本政府還蒙在鼓裏,其新聞界還把本國儲備外彙的迅速增加宣傳為“日本人勤勞節儉的結果”似乎日本各界人士尚未發現這種反常現象正是美國猶太人“賣”錢到日本的結果。在尼克鬆總統發表聲明的1971年8月前後,美國猶太人賣美元的活動幾乎到了瘋狂程度,僅8月份的1個月,日本的外彙儲備額就增加了46億美元,而日本戰後25年間總流入量僅35億美元。1971年8月下旬,也就是尼克鬆總統發表聲明10天後,日本政府才發現外彙儲備劇增的原因。盡管立刻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一切都已晚了。美國猶太人預料的事情發生了: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此時的外彙儲備已達到129億美元。後來日本金融界算了個賬,美國猶太人在這段時間拿出1美元,便可買到360日元(當時彙率);日元升值後,l美元隻能買308日元。也就是說,日本人從美國猶太人手裏每買進1美元,便虧掉52日元,猶太人卻賺了52日元。在這幾個月的“賣”錢貿易中,日本虧掉6000多億日元(折合美元20多億),而美國猶太人即賺了20多億美元。日本有嚴格的外彙管理製度,猶太人想靠在外彙市場上搞投機活動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日本大蝕本卻是真實存在的。此外,美國猶太人如此異常的大舉動,日本人為何遲遲未曾發覺呢?猶太人又是如何得手的呢?這就涉及有“守法民族”之稱的猶太民族依法律的形式鑽法規的空子、倒用法律的高超妙處。這恐怕也隻有受過“專業熏陶”的猶太民族才能表演此法。從1971年10月起,日本外彙儲備額以每月2億美元的增加速度在上升,而這正是日本的晶體管電子及汽車出口貿易十分興隆的結果,這個增加速度是很正常的。在日本自己看來,日本的外彙預付製度是非常嚴密的,但猶太人卻看出了它有大漏洞。外彙預付製度是日本政府在戰後特別需要外彙時期頒布的。根據此項條例,對於已簽訂出口合同的廠商,政府提前付給外彙,以資鼓勵;同時,該條例中還有一條規定,即允許解除合同。猶太人正是利用外彙預付和解除合同這一手段,堂而皇之地將美元賣進了實行封鎖的日本外彙市場。美國猶太人采取的方法事實上很簡單,他們先與日本出口商簽訂貿易合同,充分利用外彙預付款的規定,將美元折算成日元,付給日本商人。這時猶太人還談不上賺錢。然後等待時機,等到日元升值,再以解除合同方式,讓日本商人再把日元折算成美元還給他們。這一進一出兩次折算,利用日元升值的差價,便可以穩賺大錢。從這則“日本人大蝕本”的事例中,不難看出猶太人成功的經營思路在於“倒用”了日本的法律,將日本政府為促進貿易而允許預付款和解除合同的規定,轉為爭取預付款和解除合約來做一筆虛假的生意。這樣,日本政府卻隻能限於自己的法律而眼睜睜地看著猶太人在客觀的形式上絕對合法地賺取了他主觀上絕對不認為合理的利潤。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規則,凡是寫在紙上的東西都有漏洞。精明的商人就是要研究這種漏洞,使其為自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