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辦事的人脈(2)(1 / 3)

你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麵去打造你的親和力:

1.主動攀談,求得他人認可

言為心聲,隻有用語言與別人交談,才能加深彼此的了解。以交談的方式與別人溝通,可促進和深化交往。

2.善意疏導,去除他人誤解

人與人之間出現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關鍵是要多溝通,說開了彼此之間就會取得理解。

3.隨和解釋,贏得他人佩服

要想取得對方的信任以利於溝通,就要注意在言談舉止方麵大方自然一點兒,不要清高自傲、孤芳自賞,該坦率、直露的地方絕不含糊其辭。這樣別人才會相信你,並樂意與你交往。

4.大度寬容,善待他人

利益是互惠的,交往也是互惠的。隻有善待他人,他人才能善待你。彼此之間通過包涵和諒解就能進一步加強聯係和溝通。這就要求我們在交往中,適當諒解和善待對方的缺點和不足,得饒人處且饒人,通過交談和解釋等方式向對方表示自己的好感,以了解和親和對方。

有很多人認為隻有領導才需要具備良好的親和力,這其實是很片麵的。須知,良好的人際親和力不僅是一個管理者所必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員工所應具備的。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上,每天都必須與很多人打交道。無論是作為一名銷售人員、一名科研工作者,還是一名行政管理人員,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都是通向我們事業成功之路的橋梁。一個具有良好人際親和力的人在工作中會有很好的人緣,也容易得到同事的支持和鼓勵。

用同鄉會擴大關係網

當今社會人口的流動性很大,許多人離開家鄉,到異地去求職謀生。身在陌生的環境裏,拓展人脈資源有一定的難度,那就不妨從老鄉關係入手,打開局麵。

“甜不甜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故鄉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所以往往愛屋及烏,愛故鄉,自然也愛那裏的人。於是,同鄉之間,也就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如果都是背井離鄉、外出謀生者,則同鄉之間必然會互相照應的。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鄉情本身便帶有“親情”性質或“親情”意味,故謂之“鄉親”。

中國的老鄉關係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種很重要的人際關係。既然是同鄉,那麼涉及某種實際利益的時候,則是“肥水不流外人田”,隻能讓“老鄉圈子”內的人“近水樓台先得月”。也就是說大多會按照“資源共享”的原則,給與適當的“照顧”。

如此看來,如何搞好老鄉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多幾個朋友,最重要的是可以獲得許多辦事資源。這些,也許一輩子都會使你受益無窮。

既然同鄉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足以影響一個人的發展前途,那麼我們在拓展人脈關係網時就不可忽視它。

在外地的某一區域,能與眾多老鄉取得聯係的最佳方式當然是“同鄉會”。在同鄉會中站穩了腳跟,跟其他老鄉關係處得不錯,就等於交結了一個關係網絡。也許有一天,你就會發現這個關係網絡的作用是多麼巨大,不容你有半點忽視。

楊先生是個早年到廣州闖蕩的遊子,現在已在異鄉成家,家庭生活美滿。美中不足的是楊先生的人脈關係網窄小——這是許多闖蕩異鄉的人常見的苦惱。恰在這時,同在這個城市的幾位老鄉,他們深感有必要成立一個同鄉會,定期聚會,加深感情,以後有什麼事大家可多加照應。

楊先生一接到邀請,就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其中並積極籌劃,聯絡老鄉,把這個同鄉會當成了自己的“家”,並成為“家”中領導之一。

經過兩年的時間,同鄉會已發展到了具有近300人的規模,楊先生也等於多認識了近300人。這些老鄉,各行各業,貧窮富貴,兼容並存,用楊先生自己的話來說:“我現在辦什麼事非常方便,隻需一個電話,或打聲招呼,我的老鄉都會為我幫忙,而我也會隨時幫老鄉的忙……”

在我國上下數千年的曆史上,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一個地區中出過一個顯赫人物,往往就會帶出一大幫。到了近代,這個現象似乎特別明顯。大批的同鄉做了官,形成一定的勢力圈之後,這個地方便會鄰裏和睦、社會安定、經濟發達,自然會被說成是“人傑地靈”。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憑借老鄉關係辦事。所以,平時你也要定期與老鄉聚會,保持聯係。有事時,自然能得到老鄉的及時幫助。

冷廟也要記得常燒香

建立人際關係也要學會在冷廟中燒香,不要隻挑香火繁盛的熱廟進香。熱廟因為燒香人太多,你去燒香,也不過是眾香客之一,顯不出你的誠意。

但冷廟就不是這樣,平時門庭冷落,無人禮敬,你卻很虔誠地去燒香,同樣燒一炷香,誠心大不同。

其實不隻是廟有冷熱之分,人也同樣如此。一個人是否能發達要靠機遇。你的朋友當中,有沒有懷才不遇的人?如果有,這個朋友就是冷廟。你應該把他與熱廟一樣看待,時常去燒燒香。

比如,逢到佳節送些禮物;為求實惠,有時甚至可以送些錢,請他自己買些實用的東西。又因為他手頭不寬裕,當然不能一下子就“禮尚往來”,並非他不知道還禮,而是無力還禮。不過他雖不曾還禮,但心中卻絕對不會忘記未還的禮,這是他欠的人情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