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選擇戰船(2 / 2)

阮英接著講了一些細節,帶著農民四下裏看看,細節決定成敗,弄不好細節稻田養魚就失敗了。

時文彬這時候更多的是吃驚,一畝稻田增產幾十斤稻子,整個鄆城縣最少也得數萬畝,那就是上百萬斤的糧食,更何況一畝地還產一百多斤魚,魚的價值就更不用說了,大多數的農戶還是非常喜歡吃魚的。

“晁團練,我還有個疑問。一般如果家裏有個三兩畝地秋天收了魚就是二三百斤魚了,如此多的魚怎麼保存。”時文彬道。

“辦法都是人想的,老百姓自然有老百姓自己的保存方法,烘幹、醃製、曬幹、或者用煙熏,保存個大半年還是沒問題的。我那魚行會收一大部分小魚幹,多出來的就讓大家夥自己銷售或者食用,你現在明白了吧,隻要這個法子施行的好,恐怕用不了兩年咱鄆城就成了魚米之鄉了。不僅僅是稻田養魚,能做的還有很多,田間地頭空著的地方可以種些綠豆、南瓜、絲瓜,都是增加收入的地方。荒山野地空著也是很大的浪費,各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種些板栗、水梨、大棗、柿子、花椒、金銀花等等,有許多耐貧瘠的果樹,雖然收入不多,但是的確能解決不少問題。”晁蓋道。

時文彬越發的佩服晁蓋,最早見到晁蓋時候還以為晁蓋隻是個五大三粗的漢子,隻會打拳練武,現在看來錯了。

“晁團練真是高人啊。”時文彬道。

晁蓋笑道:“政績都是你的,三五年混個知府不成問題。”

晁蓋說完轉身走了,稻田養魚這個技術在鄆城就晁蓋會,他必須手把手的交給阮英,阮英再傳授給百姓,再推廣開來。

一連奔波數日,稻田養魚技術傳授完了,晁蓋命人專門整理了一部書,叫做稻田養魚手冊,小量印刷了幾百本,以供大家參考。

回到護衛隊營地,劉唐帶隊的一百馬軍也回來了,經過這段時間的巡邏,騎馬都熟練了,接下來就是馬戰了,輕騎兵馬戰首推騎射。牛皋是教練,教大家馬上射箭,首先是固定射,就是讓馬停止站好,馬上的騎兵射箭。就這一樣就練習了十多天,就算如此劉唐射的都還不咋地,更不要說普通的騎兵了。

“這玩意咋這麼難學啊,還不如在馬背上拿刀衝殺來的爽快。”劉唐牢騷道。

牛皋撇撇嘴,悄悄的說:“劉唐哥哥,其實你們學的已經很不錯了,想當年我練習這個時候都三個月才有了那麼一點點的成績,為啥北麵遼國人、金國人騎射那麼厲害,是因為人家幾歲就學會了騎馬,十多歲就能騎馬打獵放牧牛羊了,這都是練的,你帶的可是咱唯一的騎兵,你不好好練咋行。”

步兵、騎兵、水兵三軍備齊,隻是人少了點,雖然天氣的炎熱訓練也越來越不容易,隻能躲開炎熱的中午。阮小七最近過來好幾趟,水上護衛隊隻有二三十條漁船、是來條烏篷船,戰鬥力弱爆了,現在的阮小七知識增加了不少,不在是那個就知道跳水裏鑿穿人船底的人了,知道戰船的重要性。

晁蓋、吳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還有販賣私鹽歸來的晁熊,幾人商議水上護衛隊戰船的問題。

晁蓋道:“水上護衛隊目前雖然隻有一百五十人,但是隨著發展隨時得擴張,所以戰船必須準備好。不過咱們目前的主要活動區域是水泊梁山及其附件的運河、黃河,水道環境複雜,因此必須選用小型戰船,要求作戰零活,大家說選用何等樣式的戰船好。”

阮小五道:“我聽人說,登州水師都是高大的樓船,船上建三層樓,樓上排滿弓弩手,威力相當大。不過咱這河道窄小,顯然是不合適了。”

小二、小七也是沒什麼想法,畢竟三阮一直打漁,最近才跟了晁蓋,對戰船的了解渠道無非是道聽途說而已。

晁熊說:“我去青州販貨的時候曾聽聞有一種船,感覺非常合適咱們用。用咱莊主卷尺的尺寸來說,就是長十五米,寬三米,高一米。船上用生牛皮做篷,兩側每各設十個漿手,搖動起來速度極快。”

阮小七笑道:“咋那麼多漿啊,一邊十個,一共就是二十個,長個跟個蜈蚣一樣。”

晁熊一拍腦袋道:“想起來了,就叫蜈蚣船。這船漿多,速度快。吃水最多半米,不僅僅能作戰,還能拉貨多,一船拉兩萬斤沒任何問題,吃水淺湖裏河裏都能通行,由於船幫高近海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