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博物館為什麼要用藍鯨代替恐龍?(1 / 1)

博物館為什麼要用藍鯨代替恐龍?

專欄

作者:貝小戎

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決定,要把在正廳裏展出了35年的恐龍“迪皮”的骨架換成一副藍鯨的骨架。更換活動到2017年才能完成。許多人對迪皮依依不舍,但博物館的聲明說,這是一個“重要且必需的改變”。

博物館館長邁克爾·迪克森說,雖然許多人以為恐龍是中廳裏的永久性展品,其實大部分時間它都被擺在別的展廳裏。把它跟其他恐龍擺在一起更有意義。自然曆史博物館1881年開館,1901年,恐龍骨架進入博物館,但1979年才被放入博物館的中廳,“二戰”期間為了躲避空襲,它曾被放在地下室裏。迪皮是一頭1.5億年前生活在北美的梁龍。1898年迪皮的化石被發現,接著被鋼鐵大王卡耐基買下,放在了美國匹茲堡的卡耐基博物館,英王愛德華七世向卡耐基表示希望倫敦有類似展品後,卡耐基做了化石的複製品送給了英國。

迪克森說,用藍鯨骨架取代恐龍骨架,是因為他希望把側重點從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轉到一種仍然很興旺的物種上。藍鯨也更適合講述自然史以及人類對自然的幹預。藍鯨骨架從鯨類廳升入正廳後,將讓參觀者意識到我們對地球負有的重大責任。人類的捕殺導致藍鯨從19世紀的25萬隻減少到了20世紀的2000隻。好在從1972年采取保護措施後,其數量又增加到了1萬~2.5萬隻。這說明如果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就還有希望。藍鯨還能講述進化的故事,因為它是一種源自海洋的動物,在適應了陸地後又回到了水中。

1891年館方以250英鎊的價格把這條在愛爾蘭東南部維克斯福德海灘擱淺的藍鯨請進館,經處理後,1935年向公眾展出。這條藍鯨售價之所以如此便宜,是因為它還有2800升的鯨脂和肉可賣。《鯨》一書作者菲利普·霍爾說:“英國曾經是一個鯨之國。直到60年代,還有船隻載著鯨脂到達英國的港口,鯨脂最後會變成人造奶油。當我媽媽在我臨睡前親吻我時,她臉頰上用鯨脂做的化妝品會蹭到我臉上。網球拍上的弦是用鯨的內髒做的。擱淺的鯨的骨頭會成為玫瑰花的肥料。”

美國國家地理編輯的《終極動物百科》中說:“如果動物王國舉行奧運會,獲得金牌最多的一定是藍鯨。藍鯨身長24米、重達100多噸(恐龍最多70噸),不僅是地球上最大、最重的動物,還是多項紀錄的保持者。巨型寶寶獎:剛出生的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新生兒,長8米,重1814~2722公斤。最大嗓門獎:藍鯨會用低沉的嗡嗡聲和咆哮聲彼此交流,這種聲音可以達到188分貝,比一架噴氣式飛機的引擎還要響40分貝。大胃王獎:藍鯨每天可以吃掉5噸重的磷蝦,這基本上相當於一頭非洲象的重量了。”大象可以站在藍鯨的尾巴上。孩子可以在它的動脈裏遊泳。它的心髒有一輛汽車那麼大。在大西洋這邊的藍鯨發出叫聲,大洋那一邊的藍鯨都能聽見。2000年,菲利普·霍爾在斯裏蘭卡附近的海域看到了藍鯨:“它噴出的水柱有10米高,身子像飛機那麼大,大到他隻能看到它的局部,巨大的嘴喙和鼻孔、可愛的背鰭。”

另外,藍鯨模型被認為能更直觀地體現自然曆史博物館一直在幕後從事的更多尖端科技。負責給藍鯨搬家的專家指出,單單是搬遷過程就是極好的科研機會,因為藍鯨的每一根骨頭都要掃描、拆卸、再組裝,科學家可以根據這些數據進行研究,或者用3D打印機打出部件的模型。

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入口大廳內的梁龍骨架模型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