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多結交強於自己的人(1 / 1)

古希臘時期的伊索曾經說道:“誰喜歡什麼樣的朋友,誰就是什麼樣的人。”試著常和那些比你優秀的人交往吧,那會讓你成為一個有力量的人。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趨勢心理”,就是結交、崇拜、依附有名望者的心理,這種心理絕大多數人都有,隻是程度不同而已。

按中國傳統道德來看,社交不應該帶有功利之心,而應該“以情會友,別無所求”,應該奉行一種無為哲學。誰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對象的使用價值,然後想方沒法接近他、利用他,這就被認為“太勢利”。但是,根據現代社會的交際觀念看,社交有三個基本目標,即信息共享、情感溝通、相助相求。我們不能隻強調信息共享、情感溝通而拒絕相助相求,也不能把相助相求都當成“勢利”來看待。

懷特是美國印第安納鄉鎮上的鐵道電信事務所的新雇員。16歲時,他便決心要獨樹一幟;27歲他當上了事務所所長。後來,他先是成為西部合同電信公司總裁,接著成為俄亥俄小鐵路局局長。當他兒子上學時,他給兒子的忠告是:“在學校要和一流人物結交,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麼都會成功……”

也許這句話太庸俗,但請別誤會,把有能力的人作為自己的榜樣是有益的,朋友與書一樣,好的朋友不僅是良伴,也是我們的老師。

人類好像“雜食獸”,身體和精神都需要各種食糧,而各種精神食糧,隻有在和各種各樣的人相互交往中取得。

沒有人能夠過著一種絕對孤獨的生活。個人是人類“大動脈”中的絲絲微血管,一旦脫離大動脈,便會立刻枯萎死亡。不管他怎樣努力“獨善其身”,其結果總要歸於失敗。

一個人從別人那裏所攝取的能量愈大,品質愈好,種類愈多,那他個人的力量就愈大。假使他在社交上與許多人有多方麵的接觸,那他一定是個有力量的人。反之,假如他與這些人斷絕一切關係,那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孤獨的弱者。

在和一個人格偉大、意誌堅強的人交往和接觸的時候,你會不知不覺地感到自己的力量會突然增加幾倍;自己的智慧會突然提高幾倍;自己的各部分機能會突然銳利幾分。仿佛自己以前所意想不到的隱藏在生命中的力量都因為他而釋放出來,也使自己能夠說出或做出在一個人獨處時,所不能說出或不能做出的事情來。

年輕人之所以容易失敗,就是因為沒有意識也不善於和這些比自己能力強的前輩交際。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蘭西的陸軍元帥福煦曾說過,“青年人至少要認識一位通曉世故的老年人,請他做顧問”。

不少人總是樂於比自己差的人交際,這的確很值得自慰,因為藉此,能產生優越感。可是從不如自己的人當中,顯然是學不到什麼的;而結交比自己優秀的朋友,則能促進我們快速成長。我們可以從比我們差的朋友中得到慰藉,但也必須要結交比我們優秀的朋友,這兩者是不相矛盾的。

試著常和那些比你強的人交往吧!他能使你吸收到種種對你生命有益的東西。這樣可以提高你自己的理想,激發出你對事業更多的追求來。

腦海與腦海之間,心靈與心靈之間,有一種超然的“感應”力量。這種感應力量雖無法測量,然而它的刺激力、它的破壞力及建設力是十分偉大的。假如你常和各方麵比你差的人混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一定會把你拖下去。

錯過與比我們強的人結交的機會,實在是一種很大的不幸,因為隻有在這種“交接”中,我們生命中那些粗糙的部分才會被削平,才可以將我們雕琢成器。尤其是與一個能夠啟發我們生命中最美、最善的東西的人相結交的機會,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它能使我們的力量倍增,使我們的收獲不可限量。

有人單靠直覺建立關係;有人則花心思去拓展關係。前者往往難以預料交往的結果如何;後者比較知曉拉關係的“天時地利”。

“關係”通常要花一點工夫才能取得。每一個人都覺得當你願意花時間跟他相處時,他就覺得你認為他很重要。你不跟他花時間相處,他就覺得你認為他不夠重要。每一個人都喜歡受重視。花時問跟“他”相處,花時間聯絡你的顧客,花一點時間送“他”一些小小的禮品,花時間寫一張感謝卡給“他”;花一些時間給“他”打電話;花一些時間跟“他”聚餐;花一些時間跟“他”一起郊遊,這樣你們的關係是不是會不一樣?

和外界保持某種程度的“關係”,消息才會靈通。建立和保持這種“關係”,並非是鬼鬼祟祟、見不得人的勾當,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