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朋友的基礎是某些方麵的互惠;商人之間友情的基礎,是利益上的互惠;摯友之間友情的基礎,是心靈上的互惠。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人卻錯誤地把友情的基礎訂立在利益的互惠上,他交友的標準,隻在乎對方能有什麼利用價值,與之交往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當對方能滿足自己的要求,為自己提供便利時,便形影相隨,仿佛情深義重;而一旦對方沒有了利用價值,或者遇到麻煩,便退避三舍了,甚至落井下石。這實在是一種自以為聰明的愚蠢。這麼做的結果,無疑在向別人表明:這個人是多麼的無情無義。以後再有人與你交往時,必然會小心提防,以免你故伎重演。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位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且嚴正的朋友。”培根說:“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一種地地道道的非常可悲的孤獨,因為如果沒有真正的朋友,世界隻不過是一片荒野;甚至在這個意義上還可以說,凡是生性不適宜於交友的人,其性格是禽獸的性格,而不是人的性格。”真正的朋友把友誼之情作為知心的傾訴,敞開心扉的宣泄,溫暖的安慰,愉悅的同享,希望的共勉,疑慮的消解和勸告的真誠。
任何的給予都必須是主動的。如在公共汽車上,你給老幼病殘孕讓座,是你主動地發出惻隱之心,把關心投注於人,然後才產生給予的行為。越能主動幫助別人,就越能建立好的人際關係。主動地給予,表示一個人的熱心,它很容易化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我們給予別人的必須是愛,因此在給予的同時要尊重對方。如果我們給予的方式,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給予就喪失了它的意義,自己得到的回應,也必然不愉快。比如,長輩為了晚輩好,才指出晚輩的錯誤,但如果過分,就會變為辱罵,結果得到的是敵意和反抗。朋友、同事,也往往會因耿直的諫言,帶來怒目相向,而破壞了和諧的關係。
給予是沒有條件的,有條件的給予就會變得醜態百出。為了討好別人而表現出笑容,盡管表現得親切,但因為缺乏真誠,而變得生硬、勉強,令人厭惡。同樣地,心中有所要求,才給予對方好處,對於真正的人際關係,沒有實質益處。因為它可能帶來更多的渴求和貪婪。
無論給予的內容是什麼,都離不開使用語言、姿勢、表情和行動等。因此給予的行為態度,會影響給予的內容和品質。古人說,不食嗟來之食。不禮貌、不尊重的賞賜,對方即使接受,也不會感激。因此,你要注意平常的言行態度,因為它也是給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