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是英文“Extra Sensory Percepthon”的縮寫,譯為“超感覺”。
也就是“超能力”的意思, 心靈感應、透視力、觸知力、預知力等的總稱。
ESP 能力等於是“右腦的五感”。正如 左腦有五感一樣,右腦也有五感。
有人認為這隻是少數能人異士才擁有的神奇力量。
其實並非是這樣的,這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能力,隻不過人類因為壓抑潛在意識的大腦新皮質過於發達,使得ESP的能力被封存起來。
即使對於ESP的研究中坎坷與艱辛,人類對於ESP的期望卻沒有發生過改變,依舊充滿無盡渴望。
早在二十世紀中葉,就存在了對於ESP的研究,至今已有了將近一百年的悠久曆史,時至今日今時還在不斷探尋之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於二十年前,有了裏程碑式的成功——第一位超能力者開發成功!
一個多世紀的堅持不懈,枚不勝舉的科學家投身其中,熬過的日日夜夜,所有的心血最終結出花苞,開出姹紫嫣紅的花朵,凝聚成了勝利的果實。
而後的二十年間,EXP的熱潮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蔓延開來,席卷全世界。
因為有了開發的超能力者,使得對於ESP的研究有了飛躍式的發展。
現在,僅僅是開發第一個超能力者之後的二十年,ESP卻已被定義成了“一般科學”。
世界將近百分之五十的人都具備了ESP,迎來了一個屬於ESP的紀元。
雖說是還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沒有擁有ESP能力,但這些大都是老弱病殘,不適合進行ESP開發。
還有的就是不良少年,不願進行ESP開發的,畢竟ESP的開發需要學**量的知識,要注射各種藥物,還有各種超越人體極限的訓練,沒有堅強的意誌力是無法堅持下去的。
二十年的時光裏,最重要的成果並不是ESP的普及,而是對於ESP新的理解。
科學家發現ESP並不是很輕易就可以控製的,想要自由得操縱ESP需要進行極其繁瑣的公式運算,將各種情況加以計算,最後依靠結果,從而使出超能力,製造出隻屬於自己的現實。
如此的龐大的計算量並不是人類所能承受的,除非具有愛因斯坦那樣的超智力才能辦到,所以因為自身的不足,科學家才研製出了五花八門的藥物來彌補自身缺陷。
ESP的使用也有著嚴格的限製,每個人都有自己能力的使用範圍,科學家經過商議,將其稱之為“力場”,力場通過肉眼無法看見,無法觸碰,然而確實是存在的,可以通過某些ESP能力亦或是高性能儀器可以看見或感應到。
一但超出力場範圍之外,在力場外的ESP就會失控而後即刻消失。
力場的範圍也因人而異,或大或小,形態也各不相同,有圓有方。
力場並不能成為判斷強弱的依據,它隻是施展ESP能力的範圍,僅此而已。
每個能力者的能力都迥乎不同 ,因為每個人都隻有一種專屬的ESP能力,畢竟即使注射再多的藥物提升的計算量也隻支持一種ESP的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