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絕唱(1 / 3)

今天我們講史記。“史記”本是古代史籍的泛稱。司馬遷創作的《史記》,當時稱為《太史公書》,或稱為《太史公記》。這是因為他著書的時候擔任太史令一職。到了東漢末年開始將之簡稱為《史記》,以《史記》作為司馬遷著作專稱的時候是在魏晉南北朝期間。

《史記》可以說是中國史學發展史上一座不朽的紀念碑,這是因為司馬遷開創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史學方法——紀傳體的史學方法。所謂紀傳體的史學方法,就是以人物為主體的史學方法。這種方法是將每一個他認為足以表現某一曆史時代的曆史人物的事跡,歸納到他自己的名字下麵,替他寫成一篇傳記。這些人物傳記,分開來看,每一篇都可以獨立;而合起來看,又可顯示某一曆史時代的全部社會內容。

那麼,在《史記》問世之前,中國主要的史學方法又有哪些呢?主要是國別體和編年體兩種。國別體指的是以國家為單體,分別記敘曆史事件,比如《國語》和《戰國策》,其中《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又稱國記;編年體指的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曆史事件,比如《春秋》和《左傳》。《春秋》是我們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而《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

《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訖漢武帝天漢年間(前100——前97)近三千年的社會變化和自然變化的百科全書式通史。其中,“本紀”十二篇,“書”八篇,“表”十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

下麵,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下什麼是“本紀”,“書”,“表”,“世家”以及“列傳”。

①本紀:

“本紀”以編年為次,記載黃帝以至漢武帝時期的大事。夏朝以前,五帝合一本紀,夏商周三朝每朝立一本紀,秦和秦始皇分立兩個本紀,項羽至漢武帝則每一帝立一本紀。這樣的編次,體現了略古詳今。

②表:

“表”以年月為次,排列人物和事件,屬於附錄性質的年表。《史記》的“表”分為世表、年表和月表三種,除了《三代世表》和《秦楚之際月表》外,其他的都是年表,其中以漢代的年表最多。

③書:

“書”總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內容,《史記》中立了《平淮書》,敘述了漢初的經濟情況,記載了因經濟發展而引起政治變動的大量生動的史實,尤其以漢武帝時期最為詳盡,是研究西漢社會經濟的重要史料。

④世家

“世家”是一種紀、傳相兼的體例,主要記載諸侯列國、開國勳貴和具有特殊地位的任務的事跡。其中《陳涉世家》保存了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史料,給予農民起義領袖應有的曆史地位。

⑤列傳

“列傳”記述了各種人物的言行,以表現某一曆史時期的社會內容。《史記》的列傳分為專傳、合傳、類傳和附傳四種,廣泛記載社會各階級的人物事跡。

《史記》不愧為中國古代不朽的曆史著作,它奠定了中國史學的基礎。其作者司馬遷同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曆史學家,開創了中國的曆史學。後人梁啟超稱譽他為“史界太祖”,魯迅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那麼司馬遷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又是什麼促使他走上編著《史記》這條路的呢?

司馬遷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曆法。司馬遷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遊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曆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