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針王在奉天縣衙門見到白仕宦,兩人促膝長談。神針王細說當初在新民府,黃浩田是如何讓他去伺候蘇拉王爺,他又是如何與黃浩田爭吵,最後又是如何借助黃玉英連夜出走。白仕宦聽後恍然大悟,明白了黃浩田舉薦太醫的目的。再者他也了解神針王素懷行醫濟民之誌,深諳天下蒼生為重的道理。絕不肯貪一時名利,去俯仰權貴。於是他告訴神針王不必為舉薦之事掛心,依舊行醫,黃浩田那裏由他去應對。神針王不願牽連白仕宦,一再婉謝。白仕宦豪氣在胸,拍案而起說:"你不肯屈從權貴立誌濟民。我豈能諂媚上峰失掉氣節。"話雖如此說,但還是想出個辦法為好。於是倆人商量一番,由神針王給奉天縣衙門寫個辭謝的折子,說老母年邁,母子相依。盡孝日短,盡忠日長。舉薦之恩,來日相報。再由白仕宦將折子呈給黃浩田,反正百善孝為先,他黃浩田再不依不饒,也不能不讓人家盡孝。主意想妥,倆人都長出口氣。過幾天,白仕宦將神針王的折子呈給黃浩田算是交差,神針王仍在"萬濟堂"坐堂行醫,節外生枝的一場風波似乎也平息了。
光陰荏苒,冬去春來,盛京城迎來了一年裏最熱鬧的正月十五。大清朝遷都北京之後,將盛京城定為陪都。派出盛京將軍轄治滿族"八旗"的旗兵和旗民,未入旗的漢民由縣,府衙門管理。並仿照北京設有戶工禮兵刑五部衙門,領屬"關東龍興之地"。每年元宵節北京城皇帝與民同樂,陪都盛京也要效仿,由五部衙門抬出皇宮的儀仗,萬民歡慶,歌詠太平。在元宵節前一天,黃玉英給神針王捎信,說好一同到四平街去觀燈。吃過晚飯,神針王穿過大南門進到城裏,隻見人頭攢動,車轎相銜,紛紛湧向四平街。這時的四平街已是喧囂如潮,熱氣升騰。兩旁的商家店鋪都高掛著大紅宮燈和一排排各式花燈,光彩奪目,亮如白晝。稍大的商家還在門前搭起高高的木架,準備到時燃放煙火。神針王轉到鍾樓的東麵,那裏有一座奉天府剛搭起的"三官台",台上張燈結彩供奉著天官,地官和水官的畫像,香煙嫋嫋,紅燭燦燦。他走到台前,在那裏耐心等候黃玉英的到來。
工夫不大,黃玉英在長衣短襖的人群中走來,她滿臉微笑,神情喜悅,一身素淡的衣裝十分可體。到近前拉住神針王的胳膊,就要進四平街去看燈。神針王一邊隨著往前走,一邊推開她的手。黃玉英不滿意地說:"瞧這人山人海,把我擠丟了咋辦。"神針王雖無話反駁,但仍是躲躲閃閃。二人相跟著走過路口,鑽進人群,先去看"吉順絲房"掛出的各式彩燈。有人正在這家絲房門前高聲地念喜慶歌:
"向這瞧,向這觀,這裏燈籠不一般。
走馬燈,燈走馬,時來運轉福氣大。
白菜燈,燈白菜,生意興隆聚百財。
八卦燈,燈八卦,四門八方吉星掛。
荷花燈,燈荷花,合合美美富貴家。
大宮燈,小宮燈,長命子孫滿堂紅。"
這人一口氣,把"吉順絲房"門前掛的各式燈籠,一樣一樣地都給數說出來,招引得眾人歡笑。喜慶歌念完,店主出來送給幾枚賞錢。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到人家門前念喜慶歌的,也是盛京城三百六十行裏的一行。講究見景生情,眼看嘴說,合轍押韻,通俗易懂。
這時有夥跑旱船的來到街對麵的商家門前,打開場子,敲響鑼鼓。黃玉英貪戀熱鬧,聽到響聲拉起神針王又往那麵的人群裏鑽。擠到裏邊,見旱船扭得正歡。燈光下人影婆娑,紅綠一片。船裏裝扮年輕媳婦的穿紅戴綠,一舉一動婀娜多姿。船後裝扮老翁的胡須花白,手拿船槳亦步亦趨。隨著鼓樂聲,幾隻旱船你來我往,忽東忽西,令人眼花繚亂。跑旱船的功夫都在腳上。裝扮年輕媳婦的人,雙腳進退有序,腳不亂身不搖,掛在腰間的那隻旱船一起一伏,真如行在水麵。裝扮老翁的人,看似步履踉蹌,卻身子俯仰雙腳沉穩。一招一式,引得眾人一片叫好。黃玉英看得高興,也隨著拍手。她見神針王沒有言語,便推他一把說:"不給賞錢,還不給句話嗎?"神針王笑笑。他同一個女人站在人群中感到很靦腆,平日裏話都不多,今天更覺嘴笨。黃玉英卻不同,一會問這,一會問那,有時還沒話找話地說兩句。
未等看罷跑旱船,四平街上已是鼓樂喧天,喇叭聲聲。一隊隊舞獅子,耍龍燈的首尾銜接地湧進來。擠得行人無處落腳,隻得沿著商家的房簷下,側身而行。神針王和黃玉英也夾在人群中向西擠去。一路上黃玉英緊拉著神針王的胳膊,滿街的人擁擠碰撞,如不拉著真能走散。神針王便不再推開她的手,任由她拉著,倆人並肩往前走。不遠處是"中和福"茶莊,門前圍著一群人,歡呼雀躍,熱鬧非凡。他們二人擠到近前,見這裏與其他商家不同,茶莊沒掛各式花燈。沿著門麵是一溜長方的白紙燈箱,在燈箱正麵貼著許多寫有字的五彩紙條。無數仰起的皓首黑頭,都爭著看那上麵的字。這是茶莊開設的迷局,將迷麵寫在紙條上供大家去猜。如若猜中,茶莊送給一份禮品。迷麵淺顯深奧不一,禮品也輕重有別。黃玉英擠在人群裏對著一條迷語想了一會兒,高興地對神針王說:"我猜出來了!"神針王朝她指著的紙條看一眼,見上麵寫的迷麵是"藥丸"二字,迷底打一句唐詩,他稍作思忖說:"我也猜出來了。"黃玉英撇撇嘴說:"你要是猜不出來,還算是什麼郎中,自己的藥是什麼滋味能不知道?"倆人都笑了,黃玉英上前撕下那張紙條,遞給茶莊的夥計說:"粒粒皆辛苦。"立時一聲鑼響,這條迷語被黃玉英射中,有人送上一支盛京城裏"胡魁章"筆莊出的狼毫筆作為酬謝。就在二人要離開迷局,向別處去時,聽到茶莊的夥計高聲喊道:"這條迷麵誰能射中,我們掌櫃有重謝。"黃玉英停住腳步慫恿神針王說:"你去。"神針王也有心去猜,返回來見夥計手中拿著寫有"是進亦憂退亦憂"的紙條。這是迷麵,迷底打"詩經"裏的一句。身傍的黃玉英看一眼紙條說:"這不是範仲淹《嶽陽樓記》裏的一句話嗎?"神針王點點頭說:"正是,容我想想。"周圍也不斷有人伸頭來看這張紙條,大多搖搖頭走開了,剩下的都在望著神針王,想知道他到底能不能猜出謎底。神針王沉思一陣,忽然一拍額頭驚喜地說:"想出來啦!"茶莊夥計忙過來問:"先生猜出了?"神針王說:"中心則喜。"那夥計沒說對,也沒說不對,轉身拿起鑼錘,在一麵大銅鑼上"咣咣"連敲幾下。黃玉英驚喜地拍打著神針王的胳膊說:"猜中啦!你是怎麼猜的?"神針王說:"既然進退皆憂,那隻能居中則喜啦。"茶莊的夥計也跟著高興,滿臉帶笑地說:"恭喜射中,這裏還有兩條,不知先生想不想猜?"神針王也是一時興起,忙說:"拿來!"茶莊的夥計忙又拿出兩條迷麵遞過來。神針王思忖一番,忽然有所醒悟,對茶莊夥計說:"我方才猜出的那條迷底的頭一個字是&39;中&39;,算上這兩條迷底的頭一個字,正好是貴店的字號:&39;中和福&39;,對嗎?"夥計驚喜地張開嘴巴,沒等說話,由店裏走出位中年人,朝著神針王拱手說:"這位先生,咱們是老相識。多謝您為本店捧場,請到樓上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