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髒移植記憶”是否存在?(1 / 2)

直言不諱

作者:

近期驚悚片《奪命心跳》上映,片中所講述的“心髒移植記憶”引發觀眾大討論,甚至被網友娛樂為“你想移植誰的記憶”。但“心髒移植記憶”是不是真的存在?南寧市人民醫院心髒科專家說,近兩年他們曾做過的四例“換心”手術中,兩名男子性情出現變化,但主要原因是來自心理問題。

觀眾驚悚:

“心髒移植”會移來“心魔”?

“到底有沒有心髒記憶這回事?”《奪命心跳》這部驚悚片,引起了不少人關注。目前,一些觀眾稱,看電影時,不是被電影打出的“驚悚”招牌嚇倒,而是被其所涉及的醫學問題嚇“蒙”。

影片講述接受過心髒移植手術的林嫣(林熙蕾飾)發現,“借來”的這顆心髒正在慢慢把她變成另外一個人。當她向主治醫生蔣牧(梁家輝飾)求助,蔣牧卻把這一切歸結為移植手術後的心理壓力,但之後她跟隨夢境找到的一棟老房子卻將一切都推翻。林嫣找到了心髒提供者江北燕(安雅飾)的男友馬本科(黃維德飾),馬本科想通過林嫣的心髒記憶找到女友的死亡真相,意外得知女友極有可能是他殺!陌生女人、水底呼救、莫名夢遊、飄忽魅影、夜半敲門等等噩夢頻頻加劇,讓林嫣的生活處於崩潰邊緣……影片玩出了不少醫學概念,甚至還提到了“噪音昏厥症”。

有觀眾稱,生活中,活體器官移植治愈了無數重症患者,使他們重獲新生。但是這門還需要不斷完善的醫學技術,存在著許多至今仍然難以解釋的謎團。

醫學專家:

“心髒記憶”說法美國最多

“從理論上講,‘換心’不應該帶來什麼變化。”南寧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專家說,近兩年該醫院曾經做過4例“換心”手術,兩男、兩女,其中,兩名男子術後性格出現變化,而兩名女子卻坦然麵對生活。一名“換心”女子自食其力,與困難作鬥爭,將兒子撫養成人。

心內科專家認為,兩名男子性情之所以發生變化,實際上與他們自身的因素有關,如出現焦慮等心理問題,目前均已離開人世。

心內科專家介紹說,“心髒移植記憶”有這個說法,但不是主流的。從人類現有的醫學研究來看,心髒沒有記憶功能,也沒有傳遞記憶的功能。堅持“心髒移植記憶”說法最多的在美國,美國病例中有10%這樣的狀況,我們國內也有,江蘇衛視還做過一期這樣的節目,移植後,性格變得和供體一樣。那是東北的一個退休老人,65歲了,做了心髒移植後他就變了:從懦弱變得好鬥,從沉默變得開朗,從木訥變得浪漫,從不愛運動變得很愛運動。

性情變化最大影響還在於心理

專家表示,單純的性格和意識,主要受大腦控製,單憑移植心、肝、腎等器官就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在科學上尚欠缺說服力。

從現在看來,接受移植心、肺、腎等器官不會把捐贈者的個性也移植到受者體內,但是否會對受者的性格產生一定影響,還有待今後的研究來揭示。

許多進行器官移植的專家都認為,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發生性格改變主要是移植手術本身造成的,可以分為技術、生理的原因和心理的原因。技術和生理的原因在於,器官移植過程會產生一些較大的變化。例如,心髒移植手術難度高、風險大,在手術中患者的心髒會出現停搏,同時在心髒複蘇的過程中,心髒內部會進入氣泡,病人的身體會因此而產生器質性改變。由於身體上的器質病變,病人在術後的認知方麵出現障礙或變化,也導致性格出現輕微變化。心理的原因在於,器官移植是大手術,也是一個人經曆的重大人生事件之一。按照心理學理論,凡是經曆過重大生活事件的人心理和性格都容易出現某種變化。不過,大多數人的變化是短暫的,經過幾個月幾年就會恢複。當然,也有人性格發生了永遠的變化。

器官移植是挽救重病患者的醫療手段之一。接受器官移植的人關鍵的是要調適好心理狀態,這樣才能更好地生活。

(文/主任醫師 嚴明)

百歲侯仁之

的長壽之道

侯仁之先生是國內外知名的曆史地理學家,今年已經100歲了。侯先生長壽的關鍵有三條:

一是特別注重身體鍛煉

在燕大上學期間,他經常參加學校的體育活動,還曾得過全校的長跑冠軍。他還擅長徒步,1955年秋天,侯仁之在北大教新生入學第一課,就是帶學生從北大西門出發,往西,走掛甲屯……邊走邊介紹北京的曆史和北京的變遷。他80多歲時還和師生一起去西北田野考察,與師生同吃同住。晚年,他和夫人更是堅持鍛煉,每天散步,在未名湖或燕南園,經常可以見到他們相扶而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