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繆爾·斯邁爾斯(1812—1904),英國人,公認的“現代成功學鼻祖”、“西方成功學之父”、“勵誌和自助之父”,被包括卡耐基在內的後人譽為“人類精神導師”。事實上,斯邁爾斯的首要身份並不是成功學家,而是卓越的政治改革家和道德學家。也許正因為這一點,其作品所蘊涵的思想價值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成功學”,帶有濃重的哲學意味。
可以說,斯邁爾斯對西方近現代的道德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影響最容易識別的表現,就是其作品暢銷全球一百多年而不衰,成為世界各地尤其是歐美年輕人的人生教科書,甚至有人稱其作品為“文明素養的經典手冊”、“人格修煉的《聖經》”。
1812年12月23日,斯邁爾斯出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十四歲時,開始給一名醫生當學徒,後進入愛丁堡大學學醫。斯邁爾斯一生閱曆豐富,做過醫生、商人、攝影師、曆史學者、記者、編輯、社會改革家、鐵路大臣、道德學家、演說家等。豐富的閱曆,使他對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都有很深的了解,對於人性的優劣、人生的成敗也感觸頗深。這為他日後的成功學創作打下了紮實基礎。
1859年,斯邁爾斯的著作《自己拯救自己》問世,立即引起強烈反響。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丹麥、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爭相出版,不斷重印。這本書被公認為現代成功學的開山之作,斯邁爾斯由此成了一名職業作家。
事實上,《自己拯救自己》一書最初的創作,隻是為了配合斯邁爾斯的演講。1856年前後,斯邁爾斯經常到利茲市去做演講,對象是一群困苦無助的年輕人。講座地點是個簡陋、空曠的大房子,本來是用於治療霍亂的臨時病房。在演講中,斯邁爾斯盡力讓這群迷茫的年輕人明白:人生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自身的努力,比如勤奮、學習、自律和自製;更為基礎的是,必須培養正直、誠實的品質,並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
這些演講的效果之好,遠遠超出了斯邁爾斯的預期。於是他開始將演講內容整理成文字,按照斯邁爾斯自己的說法,“畢竟,書籍要比口頭語言流傳更廣”。他把書名定為“自己拯救自己”,他覺得,“再也沒有比這一名稱更切合主題的了”。
《自己拯救自己》以一句古訓“自助者,天助之”貫穿始終,通過曆史上各界名人的具體而生動的事例,討論了人生哲學中諸如勤奮、勇敢、信念、誠信、金錢觀等,著重教導年輕人正確地認識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斯邁爾斯一生寫過二十多部著作,其中最廣為流傳的除了《自己拯救自己》之外,還有《品格的力量》、《金錢與人生》等。主要探討人生的成功與幸福,關於良知,關於道德,關於自由與責任等。斯邁爾斯在研究了曆史上多個國家、多個領域的成功者之後發現,在人類文明中,存在著一些曆久彌堅的優秀品質,它超越時代和地域,不斷地引導著人們走向成功和幸福。人生的成功和幸福,沒有捷徑可走,最可靠的途徑,就是遵循代代相傳的優秀道德品行。這些道德品行很簡單,卻並不容易做到,即使做到也不容易堅持。這些品行有:吃苦耐勞,堅忍不拔,自立自救,誠實公正,寬容仁慈,節儉克製等等。這些品行,不但是個人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唯一路徑,也是國家和民族走向繁榮昌盛的不二法門。
斯邁爾斯的思想,對於淺薄的或者急功近利的閱讀者而言,頗有道德訓誡的陳腐味道。然而,曆史已經證明,如果一個人拋開基本的道德品行,去通過所謂的“捷徑”去尋找幸福和成功,最後的結局必然是失敗。斯邁爾斯是個曆史學者,他翻閱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並通過簡潔明快的文字加以表現,使一個個成功者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麵前;而他所總結和推崇的道德品行,也在生動的故事中活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