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20年,大清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愛新覺羅·綿寧繼位了,年號“道光”。
剛剛繼位的道光皇帝便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他不但更換了所有的軍機大臣,而且發下自己的指示精神《聲利貨利諭》,全國官吏都要認真學習並加以貫徹。
清王朝的年收入自乾隆四十年封頂達到了4000萬兩白銀之後,八十年來再沒有破過這個記錄。一個大國卻以小農經濟為主,不免存在些內在的脆弱。表麵上清帝國每年收入4000萬兩白銀似乎是肥乎乎的,其實除去每年南澇北旱,興修水利,官吏開支等支出外,國庫中就僅剩二、三百萬兩銀子。這要遇個戰爭衝突的話,那就看誰有點金之術了。
因此,自乾隆四十年後大興“開捐”之風。其實就是清政府賣官,民間有錢人買官。這樣可使民間的財富如大海波濤般地湧進大清的國庫,的確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功效,但是從長遠的利益看卻是“飲鴆自救”。
即是買賣關係,則必有投資心理。買官者上任後往往大肆斂財,除撈夠本錢外,還要從中獲利,這也是大清官場世風日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道光皇帝上台後決心先從整頓吏治開始下手,他以一人之力與大清的貪官汙吏們明爭暗鬥了十幾年,最終卻落的筋疲力盡慘敗告終。自此之後,他也見怪不怪懶得管了。
道光皇帝是一個勤政而平庸的皇帝。他既沒有拓展海外經濟的點金生財之術,也沒有製止貪腐肅清大清海內的鐵腕力度,因此隻能是開源無望,唯有節流了。
道光皇帝自幼便崇尚節儉,登基後又將節儉作為自己的治國理念。在他的《聲色貨利諭》中強調:一、重義輕利,不蓄私財;二、停止各省進貢;三、停止宮殿,園林等大工程的建設。
在個人生活上,道光皇帝也是嚴格要求,作為一國之君的他沒有享受過鶯歌燕舞,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想貧民百姓一般過著摳摳搜搜的日子。
道光帝的節儉在中國曆史上是出了名的。例如他為了防止內務府貪汙、吃回扣,與其鬥智鬥勇。最後無奈之下隻好讓皇後做針線補衣服,嬪妃們種菜,太監種地,宮女織布,整個皇宮弄得像個生產隊一般。這還不算他命令三宮六院不準使用化妝品,不逢年過節不準吃肉。道光帝認為後宮之中自給自足便可讓內務府無從下手吃不得回扣,真是這樣嗎?
道光帝這種近似於吝嗇的節儉能夠改變當時的官場風氣嗎?顯然不能。表麵上看在皇帝的號召下全國大興節儉之風,各地官吏也效仿道光帝穿著陳舊,並且打上補丁,就連禁衛軍都穿的五花八門猶如丐幫。
京城之內的官吏一到上班時間便穿上打補丁的工作服,見麵後又相互哭窮,並且還時不時的相互探討一下節儉的經驗。其實這些隻是逢場作戲,一到下班時間他們就解放了,緊閉自己的府門依然過著錦衣玉食,奢華無度的生活。
京城之中有專門做舊朝服的衣店,在店內新朝服可以毀舊,也有專門賣就朝服的,價格一百兩銀子不等。窮京官買不起怎麼辦?回家讓媳婦兒毀舊一番,將就著穿吧!地方官進京麵聖也要買一套舊朝服,以表地方貫徹節儉的力度。就這樣破衣爛衫成為道光朝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為中國曆史上的一大奇觀。
道光皇帝的節儉隻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京城內外的大小官吏可沒有他老人家的那份覺悟。官場依然在遵循著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遊戲規則,或者說是孫子孝敬兒子,兒子孝敬老子也可以。
地方的富戶、地痞、市霸每年都要向地方官交孝敬銀,地方官又向上一級官員叫孝敬銀,以此類推直至內閣軍機處,就連道光帝身邊的大太監都在孝敬之中。據不完全統計,道光年間一個中等富裕省份的巡撫,每年可得孝敬銀五千多兩,折合現在的人民幣達上百萬之多。原來整個道光朝僅僅隻有皇帝在清廉節儉,可憐他真真正正地淪為了一位孤家寡人。大清帝國已經成為一頭嚴重超載的駱駝,誰又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