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費蘭德是一個還不到13歲的少年,但那時他就要求自己將來一定要有所作為。誰會想到,一個未滿13歲的孩子竟會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在紐約大都會街區鐵路公司總裁的位置上。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費蘭德從13歲開始就與一夥人一起為城市運送冰塊。雖然沒有上過幾天學,但他總是利用一切閑暇時間學習知識來充實自己,並且想盡辦法向鐵路工作靠攏。
18歲那年,經朋友介紹,他進入了鐵路行業,在長島鐵路公司的夜行貨車上當一名裝卸工,他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盡管每天的工作又髒又累,但他都保持著一份快樂的學習心態,因此受到上司的賞識,被安排到鐵路上,開始了檢查鐵軌和路基的工作。雖然每天隻能賺1美元,但費蘭德覺得他已經在向鐵路公司總裁的職位邁進了。
隨後,他又被調到鐵路扳道工的崗位上。在這裏他仍一如既往地勤奮工作,並利用空閑時間幫主管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認為這樣可以學到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
後來,他回憶說:“記不清有多少次,我不得不工作到午夜十一二點鍾,才能統計出各種關於火車的贏利與支出、發動機耗量與運轉情況等相關數據。但是也正是通過這些工作,我迅速地掌握了鐵路各個部門具體運作情況的第一手資料。通過這種途徑,我對這一行業所有部門的情況了如指掌。”
盡管在以後的工作生涯中,費蘭德一直在不停地調換工作部門,但無論做什麼工作,他始終都沒有忘記自己的目標和使命,不斷地補充自己的鐵路知識。很快,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後來,費蘭德當上公司的總裁,他依舊廢寢忘食地工作。他每天負責指揮運送100萬乘客,從沒有發生過重大的交通事故。
弗蘭德的成功向我們證明:對於一個具有強烈使命感的員工而言,沒有什麼是不能改變的,也沒有什麼是不能實現的。
工作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應該是一種幸福的差事,我們有什麼理由把它當做苦役呢?有些人抱怨工作本身太枯燥,事實上,問題不是出在工作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能夠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使命,並努力從工作中發掘自身的價值,你就會發現工作是一件非做不可的樂事,而不是一種惹人煩惱的苦役。
任何時候,都要記住:是你需要工作,而不是工作需要你,帶著使命去工作,你才能成為真正敬業的員工。
與其抱怨,不如懷著感恩的心去實幹
從對立走向“利益共同體”
很多人認為,員工和老板天生就是一對冤家。人們最常聽到的是相互間的抱怨,即使偶爾彼此關心一下,也讓人覺得很虛假。老板和員工真的就不能“兼容”嗎?其實不是。
從社會學的角度講,老板和員工是互惠共生的關係。沒有老板,員工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作;而沒有員工,老板想追求的利潤也隻能是鏡中花、水中月。
對於老板而言,公司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員工的敬業和服從;對於員工來說,他們需要的是豐厚的物質報酬和精神上的成就感。從互惠共生的角度來看,兩者是和諧統一的——公司需要忠誠和有能力的員工發展業務,員工必須依賴公司的業務平台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實際上,老板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輕鬆瀟灑。作為公司的經營者,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風險,他們隻要清醒著,頭腦中就會思考公司的發展方向,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並不稀奇。一到下班時間就率先衝出去的員工不會得到老板的喜愛,所以,不要吝惜自己的私人時間,即使你的付出得不到什麼回報,也不要斤斤計較。
斤斤計較一開始隻是為了爭取個人的小利益,但久而久之,當它變成一種習慣時,為利益而斤斤計較,就會使人變得心胸狹窄、自私自利。它不僅會對老板和公司造成損失,也會扼殺員工的創造力和責任心。
我們知道,員工個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團隊成功之上的,沒有企業的快速發展和高額利潤,我們也不可能獲得豐厚的薪酬。
企業的成功不僅意味著老板的成功,也意味著員工的成功。也就是說,你必須認識到,隻有老板成功了,你才能夠成功。老板和員工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認識到這一點,主動做事,幫老板獲取成功,你很快就能在工作中贏得老板的青睞。